
大人赋
知书房
大人赋
司马相如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古之圣贤观天地之浩渺,常怀敬畏之心;今人读《大人赋》,却只见云烟过眼,徒增迷惘。司马相如笔下的大人,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何等逍遥自在?而今人困于方寸之屏,终日与数据为伴,连仰望星空的勇气都已消磨殆尽。赋中"骑蜚廉而从敦圄"的壮游,在当代不过是地铁换乘的庸常,精神的驰骋早已让位于物质的奔波。
细读"经营四荒,周流六漠"之句,更觉今人之渺小。我们被困在算法的牢笼里,连思想的翅膀都被打折。大人徜徉昆仑,餐霞饮露;今人却为房贷车贷所累,连呼吸都带着焦虑的味道。相如描绘的"排阖闾而入帝宫",在今日不过是挤电梯的狼狈。赋中那股冲破桎梏的豪情,令人神往,却又让人怅然若失——我们还能找回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吗?
最令人唏嘘的是"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的意境。当代人既失去了扎根大地的踏实,又丧失了仰望星空的胸怀。在虚拟与现实间徘徊,既不能如古人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无法真正安顿此心。赋中大人"驰骛于杳冥之中",而现代人却迷失在信息的汪洋里,连方向都辨不清。每读至"乘虚无而上遐",总忍不住想:我们的精神家园,究竟遗落在何方?
掩卷长思,这部两千年前的赋作,竟成了照见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大人逍遥游的意境越是高远,越衬出我们灵魂的困顿。或许正如相如所言"视之无端,察之无涯",在这个被数据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时代,我们都需要重拾那份观天地、见自我的赤子之心。只是不知,被世俗磨平了棱角的现代人,是否还能读懂这份超越时空的呼唤?
司马相如说:"今人追逐太多,从容太少。古人看似无为,其实大有作为。"我开始在忙碌中寻找那份古人的气度。《大人赋》写的是帝王巡游,但我觉得它说的是人如何面对天地。我很认同现在高效的生活,但有些事情,需要慢下来,比如读汉赋。
"诗赋词曲",赋是一种文字的铺陈,值得细读。司马相如写《大人赋》,告诉我们巡游不只是玩乐,还有对天地的思考。春看花开,夏观云涌,秋赏月明,冬望雪落。读赋也有方法,比如先看结构,再品词句,最后想深意。整个阅读过程,体现着静、思、悟、得的原则。虽然没有专业的研究,认真的态度就是对它的尊重。
开始收集历代名赋给朋友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虽然他们更喜欢小说,一直觉得赋太难懂。
今天下班回家,泡茶读赋,随便翻了几页。《大人赋》的句子很长,意思很深。老师说这是汉武帝喜欢的,他特意推荐,确实有道理。文字铺张,气象宏大,难怪题目都那么大气:上林、子虚、长门、哀江南。
感觉又发现了一个新天地。
从《大人赋》中读来,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其中深意。人总是容易被权力和欲望迷惑,司马相如写这篇赋时,汉武帝正处在雄心勃勃的阶段。或许这就是文人用文字劝诫君王的时刻。想到贾谊的《过秦论》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汉代的文人确实在思考君王之道。从文中,能看到汉代的气魄,也能理解司马相如的良苦用心。但任何盛世都会过去,这是自然规律。虽然写的是君王,普通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处境,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找到合适的处事方法。
《大人赋》文字瑰丽而意旨幽邃,铺陈排比间见司马相如之才情。该赋多用神话意象,如"赤松""王乔"等仙人形象,其文采之富赡,实为汉代大赋之典型。但需注意赋中多夸张之辞,并非实录。历代注疏中,李善注最为详尽,然亦时有附会。今人解读应结合《史记》《汉书》相关记载,考其创作背景。赋中"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等句,可见相如想象之恢宏。但部分字词训诂仍有争议,如"经营"一词,或释为"周旋",或解作"往来",当参照王念孙《读书杂志》之说。若欲深入理解,需比对《子虚》《上林》二赋,察其笔法之演进。现存文本中"乘虚无而上遐"一句,有版本作"乘虚亡",当依王先谦说定为"虚无"。
从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读来,越品越觉其气象恢宏,令人神往。那种超脱尘世、遨游天地的境界,在现实生活的琐碎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常被柴米油盐所困,而文中展现的"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恰是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汉赋的铺陈排比虽显华丽,但细读之下,能感受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真挚追求。
尤其惊叹于文中对仙境的描绘,昆仑悬圃,蓬莱方丈,这些想象中的圣地,其实隐喻着人对完美的向往。联想到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方知这种精神追求自古有之。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文学来滋养心灵。读至"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顿觉胸中块垒尽消。这赋虽写于两千年前,但对精神自由的歌颂,至今仍能引起共鸣。偶尔放下手机,随文字神游太虚,倒也不失为现代人解压的良方。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