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高唐赋
高唐赋
宋玉

高唐赋

宋玉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写宋玉为楚襄王述说,楚国先王游于高唐之台时,曾梦见巫山之女,“王因幸之”。此女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听罢,便令宋玉撰《高唐赋》。赋先写高唐之大,登岩眺望,可观百谷汇集。然后写树木郁盛,奇葩覆盖,盘石险峻。又写花卉香草,斗艳吐芳,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再写当年的游仙方士以及礼神、打猎的情景。这篇赋等于引导楚王游览了一趟高唐。最后讲“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即所谓“曲终奏雅”,稍进讽谏之意。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宋玉的赋,“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这两大特点,在《高唐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历代学者对宋玉《高唐赋》及其他几篇赋的真伪,提出过一些疑问,认为当出于汉武帝以后人的假托,但无确据。《高唐赋》对汉赋影响较大,所述高唐神女的故事,在后世读者中流传颇广,以至历代文学作品中常以“巫山云雨”来比喻男女情爱。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49810
古之赋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意在讽谏君王,匡正时弊。今之赋者,徒事铺陈,堆砌辞藻,不过为博人一粲,媚俗取宠而已。读宋玉《高唐赋》,方知何为真文章。其文辞之华美,意境之深远,今人岂能望其项背?昔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须臾之间,变化无穷。宋玉借此引出神女之事,其用心之深,今之文人岂能解乎? 今人读《高唐赋》,但见其描写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便以为不过是男女情爱之事,何其浅薄!殊不知宋玉借神女之事,暗讽楚王沉迷女色,不理朝政。其文中有云"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此非讽谏之辞乎?今之文人,但知阿谀奉承,曲意逢迎,何曾有半分骨气?宋玉之文,婉而多讽,今人但知其婉,不知其讽,此所以为今人之悲也。 尤可叹者,今人读《高唐赋》,但取其文辞之美,用于广告文案,娱乐消遣,全然不顾其中深意。昔日楚宫已湮,高唐观亦成废墟,而宋玉之文独存,此岂非文章之不朽乎?今之所谓"爆款文章",不过三日热度,便成过眼云烟,岂能与《高唐赋》同日而语?每读"风起雨止,千里而逝",未尝不掩卷长叹:今人追逐名利,心浮气躁,何曾有过"千里而逝"的洒脱? 赋体之衰,始于汉魏,盛于六朝,而亡于唐宋。今人但知背诵《赤壁赋》《阿房宫赋》,以为这就是赋,殊不知早已失其本真。宋玉《高唐赋》,上承屈子,下启汉赋,实为承前启后之作。而今人但知浮华,不识真味,将《高唐赋》与网络小说等量齐观,岂不可悲?若使宋玉复生,见今人如此糟蹋文章,不知当作何感想。文章之道,今已绝矣,每思及此,未尝不潸然泪下。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8939
不少读者都说《高唐赋》晦涩难懂,读起来很吃力。其实这和《尚书》的情况很像,都是当时的口语写成。只不过《高唐赋》用的是楚地方言,更加难理解。要读懂这类古代作品,得先明白当时的语言环境。 宋玉写这篇赋的时候,用的是楚国郢都一带的方言。就像现在北京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大一样,楚地方言和中原官话也不同。所以后人读起来会觉得陌生。加上赋体本身讲究铺陈排比,语言就更复杂了。 读这类作品,需要先了解些基础知识。就像章太炎先生说的,读《尚书》要懂《尔雅》。读《高唐赋》也得知道楚辞的语言特点。可惜现在很少有人下这个功夫了。 《高唐赋》里描写巫山神女的故事,在当时应该是很通俗的。就像我们现在说"网红"这个词,大家都懂。但再过几百年,后人可能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所以不是作品本身难,而是时代变了。 现在很多人读书都图快,不愿意花时间研究这些背景知识。其实只要肯下点功夫,这些古代作品都能读明白。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1661
初读宋玉的《高唐赋》,只觉辞藻华丽,意象纷繁,仿佛置身云雾缭绕的巫山之中。那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传说,在我心中留下朦胧的印象。多年后再读,才真正体会到这篇赋作背后深邃的人生况味。它不仅是一篇描绘山水之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映照人性欲望的明镜。 《高唐赋》开篇以楚襄王与宋玉的对话展开,看似简单的君臣问答,实则暗藏玄机。宋玉借高唐神女之事,委婉劝诫君王。当我读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时,忽然明白这不是简单的艳遇故事,而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示。神女形象的变幻莫测,恰如权力与欲望的捉摸不定。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胆识。 赋中对巫山景色的描绘可谓登峰造极。"峻高而深,临于无垠"的壮阔,"云气忽兮如晦,雨气纷兮如雾"的迷离,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卷。宋玉用文字构筑的这幅山水图,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饱含情感张力。我常想,现代人追求感官刺激,却难有古人这般细腻的审美体验。读《高唐赋》,我们得以暂时摆脱浮躁,感受那份纯粹的诗意。 最令我深思的是神女形象的多重隐喻。她既是自然的化身,又是欲望的象征。当她"变化无穷,不可为象"时,我看到了人性中难以捉摸的一面。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就像这位神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宋玉在两千年前就用文学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深刻的人性真相。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令人叹服。 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高唐赋》带给我的启示尤为珍贵。楚襄王沉迷于神女的美色,恰如现代人沉迷于各种欲望的追逐。宋玉以"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言开篇,却以"思神女而不可得"的怅惘收尾,这种反差极具警醒意义。我常常反思:我们是否也在追逐着虚无缥缈的"神女",而忽视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高唐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华丽的辞藻,更在于它开创的"神女意象"传统。后世无数文人墨客都受到启发,从曹植的《洛神赋》到李商隐的"神女生涯原是梦",这条文学脉络清晰可辨。但宋玉的原作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那种将政治隐喻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至今无人能及。 阅读这篇赋作时,我习惯在脑海中构筑画面。巫山的云雾,神女的衣袂,楚王的怅惘,都栩栩如生。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唤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艺术创造。宋玉用他的生花妙笔,让两千年前的场景依然鲜活如初。 当然,我们也需辩证地看待《高唐赋》中的某些观念。比如其中流露的"红颜祸水"思想,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偏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其文学价值,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就像品尝一道传统美食,我们不必全盘接受古人的调味方式,但可以学习其烹饪的精髓。 重读《高唐赋》,我获得的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启迪。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宋玉那样,保持对美的敏锐感知,同时又不失理性的思考。巫山神女终将消散在云雾中,但《高唐赋》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会历久弥新。每当我面对诱惑或困惑时,总会想起那变幻莫测的神女形象,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与克制。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永恒的价值所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7726
战国时期的云梦泽畔,宋玉写下《高唐赋》时,可能不知道这篇作品会成为中国山水文学的源头。这篇创作于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辞赋,用三个层次展开叙述:先以对话引出巫山神女传说,再用铺陈手法描绘高唐景物,最后以议论点明讽谏主旨。赋中"朝云暮雨"的意象成为后世文学原型,山水描写的技法影响了六朝骈文的发展。 文中对巫山气象的观察极为准确:"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符合三峡地区的气候特征。对山水形态的刻画采用动态视角,如"峻高堂之嵯峨"展现山势变化。这些描写手法比西方自然文学早了一千多年。现代地理学者发现,赋中记载的植被分布与考古发现一致。 赋体结构表现出明确的逻辑层次。开篇的问答设置悬念,中段的景物描写服务于政治隐喻,结尾的议论体现讽谏功能。这种"叙述-描写-议论"的三段式结构,成为汉代大赋的基本范式。京都大学的研究显示,这种结构影响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物语文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4839
妙文乎?淫辞乎?千古难解之《高唐赋》。可作香艳词看,可当讽喻文读,横竖都是楚王春梦一场。说教者见礼,逐色者见欲,真不知宋玉是何肺肠!盛名之下,难掩矫饰。铺陈云雨,实为媚上;曲笔讽谏,终成虚妄。读时如饮醇酒,读罢却疑掺水。辞藻堆砌处,尽是文心雕琢;神女缥缈时,无非巧言令色。呜呼!楚人善夸,汉人善仿,今人善惑,皆被这似是而非的"高唐遗响"诓了千年。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