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我始终对《五星占》这类古代占星术著作持保留态度,尽管它在考古学和天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部帛书,确实为我们研究汉代天文学提供了珍贵资料,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它本质上仍是一部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占卜手册。 这部成书于西汉文帝时期的作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部记录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运行规律;后部则是以星象占验吉凶的"巫咸占"。这种将天文观测与占卜预言混为一谈的写作方式,恰恰反映了古代科学尚未从神秘主义中独立出来的历史局限。作为现代读者,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的价值与局限。 从积极方面看,《五星占》确实体现了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水平。书中关于金星会合周期的记载为584.4日,与现代测算的583.92日仅差0.48日;对土星周期的记录为30年,与现代测算的29.46年也相当接近。这些数据证明当时的天文观测已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天文观测成果最终都被纳入了占卜体系,成为预测人事吉凶的工具。 书中将五星与五方、五行、五帝等概念对应,构建了一个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型。木星主东方、属木、对应太昊;火星主南方、属火、对应炎帝;土星主中央、属土、对应黄帝;金星主西方、属金、对应少昊;水星主北方、属水、对应颛顼。这种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强行对应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更值得商榷的是后半部分的占验内容。书中声称"太白(金星)经天,天下大乱,诸侯争权";"辰星(水星)出东方,天下大水";"荧惑(火星)守心,帝王死"。这类将特定天象与人间祸福简单对应的论断,既没有统计学依据,也缺乏因果逻辑。历史告诉我们,天象变化与人间事务并无必然联系,这种关联性更多是古人想象力的产物。 平心而论,《五星占》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人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往往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赋予超自然解释。今天我们研究这类文献,重点应该放在了解古人如何认识世界,而不是将其中的占卜内容奉为真理。 从科学史角度看,《五星占》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汉代的天文观测数据,而非它的占卜预言。这些数据对研究古代天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其中的占星术内容,则应该被视为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产物,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现代天文学已经证明,行星运行遵循严格的物理规律,与人间事务毫无关联。我们仰望星空时,应该带着科学探索的精神,而非寻求神秘启示。正如卡尔·萨根所说:"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就像在莎士比亚全集中寻找某个字母出现的频率一样荒谬。"意义不在星象中,而在我们自己的创造中。 研究《五星占》这类古籍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态度:既肯定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萌芽,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中的迷信成分。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在于盲目崇拜古人,而在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远。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成果值得我们尊重,但他们将天象与人事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则应该被现代科学思维所超越。
五星占
五星占
五星占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孙子算经
孙子算经
孙子算经
佚名  著
古代数学名著。作者不详,共3卷。成书年代史书无确切记载,据考证约在三国两晋时期(280—420)。卷上详尽记载了筹算记数和筹算的乘除算法,卷中叙述了筹算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算法,卷下收集了各种应用问题。卷中、下共列出市易、田城、仓窖、兽禽、营建、赋役、测望和军旅等各类算题64个,其内容不如《九章算术》丰富和深奥(个别题除外),但所列问题浅近易晓,趣味性强且解法巧妙。其中“荡杯”和“鸡兔同笼”问题近于家喻户晓,其影响之深广在现代算术教科书中仍可见。卷下26题“物不知数”更为数学界所熟知,它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一次同余组”问题。书中不仅给出正确答案而且指明解的结构,事实上已经得出了重要的“剩余定理”,可惜的是该书没有说明解法原理,后南宋秦九韶创立“大衍求一术”,使这一问题(在一般意义下)得到圆满的解决。1852年“物不知数”问题和“大衍求一术”传入欧洲,受到数学界的高度评价,“物不知数”被誉为“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定理”。该书还是流传至今的典籍中记叙筹算制度最早和较为详细的一部著作,是考证古代筹算法的珍贵资料。唐初,被列为“十部算经”之一,且为国子监算学科学生的教科书。公元702年日本始建学校时,也将之作为数学课本。该书流传甚广,现传版本甚多,其中最好的版本为南宋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他还有《武英殿聚珍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常见的版本是清孔继涵刻的《算经十书》本,即《微波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