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夏侯阳算经
夏侯阳算经
夏侯阳

夏侯阳算经

夏侯阳  

古代数学名著。原作著者夏侯阳,卷数不详。成书约在4世纪至5世纪中叶。现传本著者不详。共三卷,成书在8世纪以后,原作在唐初为国子监算学科钦定教科书,列入“十部算经”。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校刻十部算经时,原作已失传,故以当时唐代的无注本《夏侯阳算经》三卷代之,辗转流传至今。该本含有4至8世纪的史料,故绝非原作。原本可考部分仅为“夏侯阳曰……”以下600字,它概述了筹算的乘除法则和分数法则,给出了“法除”、“步除”、“约除”及开平方开立方的运算方法。现传本中共含83个问题,大多为当时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计算问题,如“方仓”、“两税米”和“两税钱”等。其中一部分算题与《孙子》相类似,在计算方法上表现了对筹算制度进行改良的倾向。由于例题结合实际,对普及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起一定的作用。该书曾传入日本,在9世纪的日本书目中含有此书,可惜也已失传。现传最好版本为明代藏书家汲古阁毛氏的影宋抄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有《武英殿聚珍本》,常用的版本为清孔继涵刻《算经十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1140
翻开这本泛黄的《夏侯阳算经》,指尖在那些古老的数字间游走,却始终找不到通往答案的路。算筹排列得整整齐齐,可我的心却乱如麻。那些精妙的算法究竟藏着怎样的智慧?我该从何处入手才能解开这千年之谜? 古人云:"数术之妙,存乎一心。"可我这颗心却在数字的迷宫里打转。加减乘除看似简单,可当它们交织成复杂的运算时,就像一团乱麻。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推算,却总是在某个环节卡壳。那些曾经以为掌握的计算方法,在更深的数学殿堂前显得如此笨拙。 有时夜深人静,对着油灯反复演算,却发现同一个问题竟能得出不同的答案。这让我不禁怀疑:是我的理解出了差错,还是古籍的传承中遗漏了关键?算经中的每个符号都像在嘲笑我的无知,那些本该清晰的数学道理,在我眼中却成了晦涩难懂的谜题。 最令人困惑的是,明明按照规则行事,结果却总差之毫厘。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明明感觉离出口很近,却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算经中说"数有可解,理有可循",可为什么我总在关键处迷失? 或许数学之道正如人生之路,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错才能领悟其中真谛。现在的迷茫,不过是求知路上必经的磨难。那些困扰我的难题,终会在不断的钻研中显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只是不知道,这个顿悟的时刻,还要等待多久才会到来。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791
此经数学精深,通读可为良师。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1236
"数之箇,一十百千万也,算之法,加减乘除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6196
说来实在汗颜,直到研究生阶段选修数学史课程,我才第一次完整翻阅这部沉睡在古籍库中的《夏侯阳算经》。摩挲着影印本泛黄的纸页,突然惊觉那些被我们视作常识的算术法则,竟在南北朝时期就以如此优雅的姿态存在着。这部看似枯燥的算书,字里行间却藏着令人心颤的智慧闪光。 那些规整的算题排列,像一串串精心打磨的珍珠。从田亩丈量到赋税折算,从粟米互换到工程测算,古人用竹筹演绎的生活智慧,竟与当下超市比价、房贷计算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最触动我的莫过于"今有绢一匹,值钱一贯八百文"这类例题——冰冷数字背后,分明能看见市集里扬起的尘土,听见铜钱碰撞的脆响。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数学突然从抽象的符号变成了带着体温的生活片段。 特别着迷于书中"以盈补虚"的解题思路。当看到"今有二人共买鸡"这类分摊问题时,忽然意识到现代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摊原理,早在千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用算筹推演得明明白白。这种跨越世纪的思想呼应,比任何穿越剧都更令人心潮澎湃。那些曾被我们视为"老古董"的算经,此刻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在嘲笑现代人对古人的傲慢。 掩卷时忽然怅然。我们总以为站在科技文明的巅峰,却不知先人早已在算筹间构建了精妙的数学宇宙。就像书中那道"今有圆城不知大小"的测量题,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求解的法子,与初中几何课本如出一辙。这种传承的默契,让人既惭愧又温暖。或许真正的经典就该如此——当你以为在读历史,其实正在照见当下;当你以为在学算术,其实正在触摸永恒。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7153
最近重新翻开《夏侯阳算经》,发现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数学基础薄弱的人多看看。后面我遇到计算难题的时候还会再来翻的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夯实基础的过程。 算数之道,皆有规律可循。但求正解,不问捷径,把每个步骤都算清楚,自然就会得到正确答案。题目解不出来,是我的能力问题。坚持演算练习,是我的进步方法。认真计算是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态度。 保持耐心,多做练习,常怀求知之心。学习数学,先把基础打好,练好计算能力,首先要把加减乘除都算明白。如果以后我教孩子数学,我会先让他把九九乘法表背熟,让他养成验算的习惯,我会督促他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让他成为最踏实最可靠的学生。希望他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奥妙。 不论什么时候,当你算得很快的时候,要检查一遍,要想想可能出错的地方。即使题目很简单,也要按步骤来算。即使答案看起来很合理,也要重新核对一遍。即使掌握了某种解法,也要想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即使已经做对了很多题,也要多做几道巩固。即使学了很多公式,还是要看看基础例题,要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这本书教会我一个道理:数学没有速成之法,唯有踏实计算才是正途。就像古人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很多人觉得古代算经太简单,其实是我们没看懂其中的精妙之处。那些看似简单的算题,往往藏着最根本的计算原理。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