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星经
星经

星经

甘德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星经》,记星象之书。一名《通占大象历星经》,是中国古代署名甘公、石申的天文星占著作。本书渊源甚早,流传演变亦甚久。今存本题“汉甘公石申著,南昌李溶校”,或不记撰人姓氏。所传有明陶宗仪《说郛》本,明程荣等3种刻本《汉魏丛书》本,明毛晋《津逮秘书》本,明顾玄纬《小十三经》本,《道藏》本,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本,《五朝小说》本等,均较晚。以源流而论,《史记天官书》曾有“甘石历”之称,《汉书天文志》曾著录《甘氏石氏经》。现今通行本《星经》两卷,或不署撰者名,或托名汉甘公、石申撰。故又名 《甘石星经》。约唐宋人所辑,曾编入《道藏》。
更多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5219
银河寥廓,星轨纵横,一部《星经》,半部天文学史。甘德静夜观星的身影,投射在战国时代的夜空下,化作永不熄灭的文明星火。当我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见到那卷泛黄的星图摹本时,那些用朱砂勾勒的星官连线,仿佛还能嗅到战国工匠研磨辰砂时的气息。 甘德与石申的观测记录比托勒密早了两个世纪,这组数据静静躺在《开元占经》的残卷里,而真正令现代学者震惊的是他们对木星卫星的记载。"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这短短八字,比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木卫早了近两千年。站在北京古观象台的浑仪旁,我总忍不住想象,当甘德在齐国的观星台上眯起眼睛时,是否也曾为那几粒微光困惑不已? 战国分野说的精妙令人叹服。将二十八宿对应诸侯封域,这种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在河北宣化辽墓出土的星图壁画上依然清晰可辨。甘德创造的"岁星纪年法",把木星运行的黄道带等分为十二次,这种划分至今仍影响着东亚的历法体系。最动人的是《星经》中关于"天船"的记载:"天河之精,主济渡幽冥",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我们看到了几乎相同的星官图案——原来早在西汉初年,中国人就已将银河想象成横贯天际的宇宙之河。 甘德对彗星的分类堪称科学观察的典范。"孛星光芒四射,扫星长尾如帚",这种描述与后来《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彗星图不谋而合。当我在大英博物馆看到敦煌星图的残卷时,那些用银朱绘制的客星记录,与《宋史·天文志》中"昼见如太白"的超新星记载形成了奇妙的时空对话。甘德可能从未想过,他记录的"大星如瓜"会在一千多年后帮助现代天文学家确认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 星官命名的诗意最见古人智慧。轩辕十四称为"灵台",北落师门称作"天关",这些名称在曾侯乙墓漆箱的二十八宿图中早有雏形。甘德将天市垣想象成天上的街市,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宇宙观,在洛阳西汉墓的星象壁画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青龙白虎之间,分明是热闹的市井星辰。 当代射电望远镜阵列捕捉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某种意义上正是甘德"天有其象,地有其应"思想的科学印证。当我在贵州平塘参观"中国天眼"时,那口直径五百米的"大锅"正在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而战国时代甘德用肉眼观测的星图坐标,与现代射电天文图谱竟有七成吻合。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或许就是中华天文学最动人的传承。 夜读《星经》至"天乳星主甘露"处,窗外正飘着立冬后的第一场雪。电脑屏幕上显示着NASA最新发布的仙女座星系照片,螺旋状的星云让我想起《周髀算经》中"天体如弹丸"的记载。从甘德的肉眼观星到如今的哈勃深空影像,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但那份仰望星空的敬畏之心,依然如战国时代的观星者般纯粹。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星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