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托尔斯泰的《哥萨克》确实展现了他惊人的叙事天赋,但这部作品也暴露了他早期创作中令人不适的矛盾。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高加索风光,却在这片异域画卷上涂抹着俄罗斯贵族令人作呕的自我感动。奥列宁这个角色简直是个讽刺——一个都市来的少爷,妄想在淳朴的哥萨克人中找到精神救赎,最终却不过是场令人尴尬的自我表演。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这部小说中弥漫的东方主义气息。托尔斯泰把哥萨克人塑造成"高贵的野蛮人",这种浪漫化想象与其说是对异文化的尊重,不如说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老猎人叶罗什卡被描写得像个行走的哲学标本,他那些关于自由与自然的箴言,怎么看都像是托尔斯泰借他之口说出的陈词滥调。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失真,简直是对真实哥萨克文化的亵渎。 玛丽亚娜这个角色更是暴露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局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哥萨克少女,在小说中却沦为男主角精神觉醒的道具。她的价值似乎只在于能否激发奥列宁的顿悟,这种物化女性的写法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实在难以接受。更讽刺的是,当奥列宁最终选择离开时,托尔斯泰居然还试图让读者为这个自私的决定感到惋惜。 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值得商榷。托尔斯泰后来在《战争与和平》中展现的深刻反战思想,在这里还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他把哥萨克人与车臣人的冲突浪漫化为自然法则的体现,这种处理不仅简化了复杂的民族矛盾,更暴露出年轻托尔斯泰对暴力美学的迷恋。那些充满诗意的战斗场景,读来就像在为殖民战争唱赞歌。 不过必须承认,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展现出他后来成熟期的一些特质。他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确实震撼人心,那些关于星空、草原与山峦的段落,至今读来仍能让人屏息。可惜的是,这些闪光点都被包裹在一个令人不适的故事框架里——一个俄罗斯贵族如何在高加索"净化"自己的心灵,这种叙事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个殖民主义寓言。 最令人失望的是小说的结尾。奥列宁的离开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叙事的破产。托尔斯泰似乎想通过这个结局说明什么深刻的道理,但实际效果只是暴露了主角(或许也包括作者本人)的虚伪。一个口口声声要融入哥萨克生活的人,最终不过是把高加索当作临时避难所,这种行径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对文化认同的嘲弄。 《哥萨克》确实展现了托尔斯泰非凡的文学才能,但这部早期作品也记录了他思想上的盲点。那些优美如画的自然描写,终究掩盖不住叙事内核的陈旧与傲慢。对于想要了解托尔斯泰创作历程的读者,这部小说或许值得一读;但若论其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它远不及作家后来的那些杰作。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俄罗斯贵族在异域风情中的自我感动,读来既做作又令人不适。
哥萨克
哥萨克
哥萨克
列夫·托尔斯泰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