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
知书房
萌芽
埃米尔·左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萌芽》的叙事如同一场不断积蓄力量的矿工暴动,开篇时暗流涌动,直到最终喷薄而出。左拉用近乎地质学家的精确笔触,描绘着煤矿井下那潮湿闷热的黑暗世界,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自然主义的冷峻光芒。与雨果式的浪漫主义救赎不同,这里没有天使般的妓女,有的只是被资本齿轮碾碎的肉体与灵魂。当马厄一家围坐在渗水的餐桌前时,读者能听见土豆在铝锅里翻滚的声响,闻到煤灰渗入面包的苦涩——这种令人窒息的真实感,恰恰是左拉最凌厉的文学手术刀。
小说中段落的节奏模仿着矿工们的呼吸频率,时而急促如井下突发的瓦斯泄漏,时而缓慢似罢工期间漫长的等待。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艾蒂安这个角色,他既是点燃革命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又是被意识形态异化的悲剧载体。左拉在描写矿工妻子们撕开面包的粗粝手掌时,展现出比描写罢工冲突更惊人的震撼力——这种对日常生活暴力性的呈现,使得这部十九世纪的作品至今仍在叩击现代读者的神经。
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萌芽》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见证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更在于它开创了用文学解剖社会肌理的先河。当今天的读者看到亚马逊仓库工人组建工会的新闻时,书中苏瓦林砸毁抽水机的疯狂举动突然获得了跨时代的共鸣。那些以为左拉已经过时的人应该注意到,当代"丧文化"与书中矿工们面对竖井时的麻木神情,本质上都是对异化劳动的同一种控诉方式。
这场黑色的矿难如此突然,又如此必然。我望着那些被瓦斯炸得扭曲的尸体,突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左拉笔下的人间。工人们用鲜血换面包,却连面包屑都分不到;资本家数着金币,却不知死神同样在数他们。革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只剩下地底深处的呜咽。我们都活在自己挖的矿洞里,可这矿道究竟通向光明还是更深的黑暗?合上书页时,煤灰还在指缝间簌簌地落。
左拉的《萌芽》确实有其震撼人心的一面,这部作品以矿工起义为背景,将工人阶级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习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19世纪读者而言,这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无疑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作者用近乎残酷的笔触描绘了矿工们非人的生存环境,那些在黑暗中蠕动的生命,那些被资本家榨干的躯体,确实能唤起读者的同情和愤怒。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这种直面社会黑暗的勇气值得肯定,尤其是对工人阶级处境的真实呈现,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然而,当我们抛开那些被反复称颂的"现实主义杰作"、"无产阶级文学先驱"之类的光环,冷静审视这部作品时,就会发现其中充斥着令人不适的矛盾与做作。左拉自称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社会,但他的笔下却充满了刻意为之的戏剧性冲突和符号化的人物塑造。那些矿工与其说是活生生的人,不如说是左拉用来论证自己社会理论的工具。他们被简化为"受压迫者"的符号,缺乏作为个体应有的复杂性和主体性。最令人反感的是,左拉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作家,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代言"工人阶级,这种文化精英的傲慢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
更可笑的是,左拉在作品中展现出的那种救世主情结。他笔下的艾蒂安仿佛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启蒙者,用他那套半生不熟的社会主义理论"唤醒"愚昧的矿工。这种叙事模式暴露了作者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思维——工人阶级需要知识分子的带领才能获得解放。但现实中的工人运动从来都不是这样运作的,左拉这种将工人客体化的写法,恰恰是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最大侮辱。
最讽刺的是,左拉在描绘矿工生活时那种近乎病态的细节堆砌。他用大量篇幅描写矿井的肮脏、工人的伤病、家庭的贫困,但这种描写更像是一种猎奇式的窥视,而非真正的共情。就像那些去贫民窟"体验生活"的贵族,左拉对苦难的呈现带着明显的表演性质。更不用说他在描写工人家庭生活时那种令人不适的性暗示,将贫困与淫乱简单挂钩,这种描写方式本身就充满了中产阶级的偏见。
当我们了解左拉本人的生活——他住在舒适的公寓里,享受着优渥的稿酬,与政界文化界名流来往密切——再回头看这部作品,就会发现其中虚伪做作之处。一个从未真正体验过工人阶级生活的人,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科学地"再现他们的处境?这种文化挪用和身份僭越,在今天看来简直令人作呕。《萌芽》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符合了知识分子对"进步文学"的想象,而非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声音。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想象性建构,充满了自以为是和居高临下的怜悯。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萌芽》写得很真实。这本书讲的是矿工的生活。左拉写得很详细。他写出了工人的辛苦和无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故事发展很合理。看完后能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这本书值得认真读。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