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96437
2025年09月04日
偶然间翻到潘岳的《悼亡诗》,原以为只是寻常的悼念文字,细读之下才发现字字泣血。这组诗共三首,每首不过十余句,却将丧妻之痛写得入木三分。第一首写妻子新丧时的恍惚,第二首写睹物思人的哀伤,第三首写天人永隔的绝望,层层递进,把丧妻后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这些诗句时,我常想潘岳定是个极重感情的人。"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这样的句子,若非亲身经历,断然写不出如此锥心之痛。诗中提到的"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让我想起现代人失去至亲后,也会对着遗物发呆的情形。古今相通的情感,在这首诗里显得格外真实。 特别触动我的是诗中那些生活细节的描写。"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将失眠的痛苦写得如此具体;"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用双宿双飞的鸟儿作比,更显形单影只的凄凉。这些比喻既典雅又贴切,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我不禁揣测,潘岳在写作时,是否正对着亡妻的妆台,或是抚摸着她生前用过的物件? 诗中"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一句尤为痛彻。古人相信人死后归于黄泉,这种阴阳两隔的绝望,比现代人说的"永别"更添几分宿命般的悲凉。读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何古人要"结庐守墓"——那不仅是礼制要求,更是生者无法割舍的执念。 将《悼亡诗》与其他悼亡作品对比,更能体会其独特之处。与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不同,潘岳的诗更显沉郁;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旷达相比,潘岳的悲痛更为直接。这种不加掩饰的哀痛,反而让诗歌更具感染力。我注意到诗中反复出现的"永"字——"永幽隔"、"永潜翳"、"永辞",这种字眼的重复使用,恰如悲痛中人的喃喃自语。 读诗时,我常联想到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哀伤五阶段"。潘岳的诗中, denial(否认)与 anger(愤怒)并不明显,更多的是 depression(抑郁)与 acceptance(接受)的交织。"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这样的诗句,活画出丧亲者在接受事实与拒绝现实间的挣扎。这种心理描写的精准程度,令人惊叹。 最让我深思的是诗末"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两句。潘岳引用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看似达观,实则暗含更深的悲哀——他明白时间会冲淡伤痛,却又不愿这份哀思被时间带走。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丧亲者最真实的状态。读到这里,我不禁掩卷长叹:原来千年前的人,与我们有着同样的情感困境。 《悼亡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用"节哀顺变"来安慰丧亲者,却很少像潘岳这样,敢于直面死亡带来的心灵创伤。或许正因如此,重读这些古老的诗句,反而能给我们这些现代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慰藉。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长门赋
知书房
长门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后复得亲幸”不符史实等,推断此赋为他人托名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赋序或为托名者作,而赋的正文则“非相如不能作”(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文章首先推出一位精魂踰佚、形体枯槁的弃妇形象,点明因夫君恩爱转移和自己过于痴情造成了这位美人独居的悲剧。继而具体描绘其内心痛苦:她“登兰台而遥望”种种自然景观,将雷鸣误作君王车声,将风动误作牵帷人;她“下兰台而周览”深宫,更是触景伤情,“怅独托于空堂”;她又在洞房清夜抚琴抒怀,历数己过,于睡梦中与君王重逢;及至醒后伫望星空,终以“不敢忘(君)”煞尾。赋题取《长门》,固与陈后失宠有关,但并不囿于历史故事,而是概括了众多宫女的遭遇与痛苦,并寄予深切同情。朱熹《楚辞后语》曰:“此文古妙,最近楚辞。”赋仿楚辞之遣词造句与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尤善刻画心理,以实写虚,利用景物特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委婉曲折,悲悽动人,在抒情小赋中别具一格,更不同于大赋的夸诞恢廓。此篇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书
知书房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曹子建集
知书房
曹子建集
曹植 著
诗文集。三国时魏曹植(192—232)撰。十卷。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封为陈王,谥日思,世称陈思王,谯(今安徽亳县)人。为汉建安时著名诗人。曹植诗文集,隋唐时传本有三十卷、二十卷本,其说不一,《文献通考》著录十卷,非隋唐旧本。是书后有“嘉定六年癸酉”(1213)字,断为南宋时刻本。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共二百一十篇。残篇断句,错出其间,植以诗歌成就显著,多为五言。有影宋大字本和明活字本。别有明舒贞刻十卷本,薛应旂刻四卷本,张溥刻二卷本,均名《陈思王集》。清丁晏撰《曹集诠评》10卷,附逸文一卷,搜集较为完备,有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叶菊生校订本。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精选书评
知书客861170
七月开始读潘岳的《悼亡诗》,到九月底才读完。中间反复看了很多遍。这些诗写妻子去世后的痛苦,很真实,很打动人。作者虽然难过,但诗里透出力量,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要珍惜眼前人。他用简单的文字写出深刻的感情,谁都看得懂。这种在痛苦中依然保持真情的态度,值得学习。读完觉得生命短暂,但感情可以很长久。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客638359
翻到《悼亡诗》这一页,很多人被夫子的深情打动,我却觉得困惑。死亡到底是什么?他说"汝坟",他说"薤露",可我摸不着。活着的人写下这些字句,更像是在和自己对话。我在想,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逝者会怎么看待这些诗句?夫子一遍遍说着思念,其实是害怕被遗忘吧。但遗忘才是最彻底的死亡。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客466722
自冬至初春始读潘安仁《悼亡诗》,两阅月而三复其文。其诗情真意挚,字字血泪,于悲戚处见精神,可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尤以"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数语最为凄恻动人,非深于情者不能道。晋人重情之风,于此可见一斑。虽辞藻稍嫌雕琢,然情之所至,自成高格。后世元稹、苏轼辈所作悼亡诗词,皆未能出其右也。壬寅仲春闲云跋于沪上。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