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悼亡诗
悼亡诗

悼亡诗

潘岳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又说:“首云‘僶俛恭朝命’,后云‘改服从朝政’,又云‘投心遵朝命’,谓释服而复出也。当晋时,礼教已坏,然期丧犹解官行服。”今人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则认为,三首《悼亡诗》并非作于一时,“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时,即所谓‘一期已周’,其余两首均作于周年之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现在一般认为,这组诗当写于晋惠宗元康九年(299)的秋天,当时作者的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情意深厚真挚。此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大都以“悼亡”为题。
更多
书评  · 8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06059
潘岳的《悼亡诗》虽写于千年前,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却仍能穿越时空直击现代读者的心灵。这组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展现了失去挚爱的巨大悲痛,又通过回忆中的温暖细节让哀伤中透出光亮——这种哀而不伤的特质,恰恰是古典悼亡文学最珍贵的品质。诗人记得妻子"遗挂犹在壁"的日常场景,描绘"晨转不能寐"的失眠夜晚,这些细腻入微的生活切片,让今人读来仍能会心一笑:原来古人的爱情也如此鲜活生动。 在礼法森严的魏晋时期,潘岳敢于将私人情感如此直白地倾注于诗文,本身就具有突破意义。他笔下的思念不是程式化的悼念,而是带着体温的私人记忆:妻子生前"施朱则太赤"的妆容习惯,"纤纤出素手"的日常姿态,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描写,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最妙的是诗中那些突如其来的转折,比如正沉浸在悲伤中时突然插入"回遑忡惊惕"的恍惚神态,这种情感的自然流动反而让悼念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当代读者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古老的文字里藏着如此现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潘岳写下"寝兴目存形"时,那种睁眼闭眼都是亡妻身影的体验,与今人手机里珍藏的合影何其相似。诗中反复出现的季节意象——"春风缘隙来"的触动,"清商应秋至"的感伤,恰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这些文字像一扇精巧的轩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处理生离死别这个人生命题,而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智慧,至今仍在给予我们慰藉与启示。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6437
偶然间翻到潘岳的《悼亡诗》,原以为只是寻常的悼念文字,细读之下才发现字字泣血。这组诗共三首,每首不过十余句,却将丧妻之痛写得入木三分。第一首写妻子新丧时的恍惚,第二首写睹物思人的哀伤,第三首写天人永隔的绝望,层层递进,把丧妻后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这些诗句时,我常想潘岳定是个极重感情的人。"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这样的句子,若非亲身经历,断然写不出如此锥心之痛。诗中提到的"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让我想起现代人失去至亲后,也会对着遗物发呆的情形。古今相通的情感,在这首诗里显得格外真实。 特别触动我的是诗中那些生活细节的描写。"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将失眠的痛苦写得如此具体;"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用双宿双飞的鸟儿作比,更显形单影只的凄凉。这些比喻既典雅又贴切,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我不禁揣测,潘岳在写作时,是否正对着亡妻的妆台,或是抚摸着她生前用过的物件? 诗中"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一句尤为痛彻。古人相信人死后归于黄泉,这种阴阳两隔的绝望,比现代人说的"永别"更添几分宿命般的悲凉。读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何古人要"结庐守墓"——那不仅是礼制要求,更是生者无法割舍的执念。 将《悼亡诗》与其他悼亡作品对比,更能体会其独特之处。与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不同,潘岳的诗更显沉郁;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旷达相比,潘岳的悲痛更为直接。这种不加掩饰的哀痛,反而让诗歌更具感染力。我注意到诗中反复出现的"永"字——"永幽隔"、"永潜翳"、"永辞",这种字眼的重复使用,恰如悲痛中人的喃喃自语。 读诗时,我常联想到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哀伤五阶段"。潘岳的诗中, denial(否认)与 anger(愤怒)并不明显,更多的是 depression(抑郁)与 acceptance(接受)的交织。"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这样的诗句,活画出丧亲者在接受事实与拒绝现实间的挣扎。这种心理描写的精准程度,令人惊叹。 最让我深思的是诗末"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两句。潘岳引用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看似达观,实则暗含更深的悲哀——他明白时间会冲淡伤痛,却又不愿这份哀思被时间带走。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丧亲者最真实的状态。读到这里,我不禁掩卷长叹:原来千年前的人,与我们有着同样的情感困境。 《悼亡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用"节哀顺变"来安慰丧亲者,却很少像潘岳这样,敢于直面死亡带来的心灵创伤。或许正因如此,重读这些古老的诗句,反而能给我们这些现代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慰藉。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4037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潘岳的《悼亡诗》。这组诗作看似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实则道出了人类共通的生死感悟。在简洁质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从个人哀思到家国情怀,再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无不展现出一位文人雅士的胸襟与智慧。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开篇就以自然时序的更替,道出了生命无常的永恒命题。冬去春来本是寻常景象,但在丧妻之痛的映衬下,这种自然规律显得格外残酷。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感悟:生命就像四季轮转,我们只能接受却无法改变。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强烈共鸣。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八个字就勾勒出一个鳏夫的日常。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日常居所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失去至亲后的空虚与寂寞。这种白描手法反而比任何夸张的抒情都更有力量,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失去亲人时的感受,那种睹物思人的痛楚是如此相似。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这两句尤为动人。诗人寻找亡妻的身影,却只能在遗留的笔墨中感受她的存在。这种细节描写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表达方式。不直接说思念,而是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寄托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抒情更耐人寻味,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情。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诗人用"目存形"、"犹在耳"这样具体的感官体验,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这种表达方式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读来令人心碎。我特别欣赏这种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感官记忆的写作手法,它让诗歌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悼亡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哀思,上升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谁谓此可处,恩纪不可违"这样的诗句,展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即使在最悲痛的时刻,诗人仍然记得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责任。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精神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读《悼亡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深切怀念,更能体会到一位文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诗歌中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表达,那种将个人悲欢与天地大道相联系的胸襟,都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境界。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诗作尤其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因为它能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真谛。 潘岳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永恒的人生感悟。这正是《悼亡诗》历经千年仍能打动读者的秘密所在。它不是简单的悼念之作,而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责任的永恒诗篇。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255
活着的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现在想起来,那些琐碎的争吵和沉默的时光,全都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她走了以后,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孤独。房间里还留着她的味道,梳妆台上还摆着她的发簪,可人已经不在了。 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到她。有时候会恍惚觉得她还躺在身边,伸手却只摸到冰凉的床榻。这种失落感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好珍惜过她。那些说过的狠话,那些错过的重要时刻,现在想起来都像刀子一样扎在心里。 最难受的是看到她的旧物。那件没做完的衣裳还放在柜子里,针线活只做了一半。她最喜欢的那把团扇还挂在墙上,扇面上的花鸟依然鲜艳。这些东西都在提醒我,她真的离开很久了。我开始害怕回家,因为每个角落都在提醒我失去的事实。 时间过得越久,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周围的人都说要往前看,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往前。有时候半夜突然惊醒,会不自觉地看向她常坐的位置。月光照进来,那里空荡荡的。这种时候总会想起她生病时的样子,想起自己没能做得更好。 现在才懂,有些遗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那些没来得及说的话,没来得及做的事,都成了心里最深的伤口。我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最爱的人终究要离开。这种迷茫一天天加深,却找不到答案。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悼亡诗》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