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东京梦华录》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又给自己挖了个坑。这本记录北宋汴京风物的笔记,看似薄薄一册,却让我在字里行间跌跌撞撞了两个多月。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人,读这种古籍总有种穿越时空的错位感——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像在解密码。孟元老笔下那个繁华的汴京城,在我眼前时隐时现,就像透过毛玻璃看一场千年前的皮影戏。 这本书的来历颇有意思。靖康之变后,孟元老南渡避乱,在怅惘中追忆故都盛景。说来讽刺,正是这场让北宋灭亡的灾难,才催生了这部记录盛世繁华的著作。这让我想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记录的珍贵。不过比起普鲁斯特的细腻缠绵,孟元老的笔触更像是个絮絮叨叨的老管家,事无巨细地盘点着仓库里的瓶瓶罐罐。 读着读着,我时常陷入困惑。书中那些繁复的街巷名称、店铺招牌、节庆习俗,就像一张过于精细的地图,反而让人找不到重点。有时我甚至怀疑,孟元老是不是刻意要把记忆中的每个细节都刻在纸上,生怕漏掉什么。这种执念我能理解,但作为读者,却常常被扑面而来的信息量砸得晕头转向。特别是那些现在已经消失的物事名称,读起来就像在破解某种商业密码:"潘楼东街巷卖何物?""马行街北医铺有几家?"这些对当时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常识,今天却需要大量注释才能明白。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定位。说它是史料吧,又掺杂着太多个人感受;说是散文吧,结构又过于琐碎。孟元老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记忆迷宫里,想到哪写到哪。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写法读久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我时常要停下来揉揉眼睛,才能继续在这座文字迷宫里摸索前行。 不过困惑之余,也时有惊喜。书中对市井生活的描写格外生动,比如早市上"卖洗脸水"的小贩,酒楼里"换汤斟酒"的伙计,还有那些现在已经失传的小吃名称。这些细节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我瞥见千年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打动我的是对元宵灯会的描写:"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寥寥数语,却让人仿佛听见了当时的欢声笑语。这种身临其境的质感,是正史中很难找到的。 说到写作风格,孟元老显然不是个讲究文采的作家。他的句子短促直接,有时甚至显得笨拙,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反而让记载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不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也有弊端——读久了容易审美疲劳。就像听一个老人反复念叨"当年啊......",虽然亲切,但难免让人走神。 书中对城市空间的记载尤其让我着迷。孟元老像个人肉GPS,精确记录着每一条街巷的走向、每一处建筑的方位。这种空间记忆的执念,或许正是流亡者对故土最深的眷恋。我试着按照他的描述在脑海中重建汴京城,却发现这工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那些重叠的街市、交错的河道,最终在我脑中混作一团。这让我意识到,记忆中的城市终究只是记忆,再详细的文字也无法完全复现一座真实的城市。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流露出的矛盾情绪。一方面是对往昔繁华的无限追念,另一方面又隐约透露出对奢靡风气的批判。孟元老似乎陷入了某种道德困境:既怀念那个纸醉金迷的汴京,又明白正是这种奢靡加速了王朝的衰亡。这种复杂心态让《东京梦华录》超越了一般的地方志,成为一部充满张力的记忆之书。 合上书页,我的困惑并未完全消散。这部作品就像一面破碎的铜镜,每个碎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却再难拼凑出完整的图景。也许正如孟元老无法完整保存记忆中的汴京一样,今天的我们也难以完全理解他笔下的世界。这种代际的隔膜感,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虽然困惑,却乐在其中。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庐山记
庐山记
庐山记
陈舜俞  著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