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7132
2025年08月01日
翻开《东京梦华录》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又给自己挖了个坑。这本记录北宋汴京风物的笔记,看似薄薄一册,却让我在字里行间跌跌撞撞了两个多月。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人,读这种古籍总有种穿越时空的错位感——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像在解密码。孟元老笔下那个繁华的汴京城,在我眼前时隐时现,就像透过毛玻璃看一场千年前的皮影戏。 这本书的来历颇有意思。靖康之变后,孟元老南渡避乱,在怅惘中追忆故都盛景。说来讽刺,正是这场让北宋灭亡的灾难,才催生了这部记录盛世繁华的著作。这让我想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记录的珍贵。不过比起普鲁斯特的细腻缠绵,孟元老的笔触更像是个絮絮叨叨的老管家,事无巨细地盘点着仓库里的瓶瓶罐罐。 读着读着,我时常陷入困惑。书中那些繁复的街巷名称、店铺招牌、节庆习俗,就像一张过于精细的地图,反而让人找不到重点。有时我甚至怀疑,孟元老是不是刻意要把记忆中的每个细节都刻在纸上,生怕漏掉什么。这种执念我能理解,但作为读者,却常常被扑面而来的信息量砸得晕头转向。特别是那些现在已经消失的物事名称,读起来就像在破解某种商业密码:"潘楼东街巷卖何物?""马行街北医铺有几家?"这些对当时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常识,今天却需要大量注释才能明白。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定位。说它是史料吧,又掺杂着太多个人感受;说是散文吧,结构又过于琐碎。孟元老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记忆迷宫里,想到哪写到哪。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写法读久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我时常要停下来揉揉眼睛,才能继续在这座文字迷宫里摸索前行。 不过困惑之余,也时有惊喜。书中对市井生活的描写格外生动,比如早市上"卖洗脸水"的小贩,酒楼里"换汤斟酒"的伙计,还有那些现在已经失传的小吃名称。这些细节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我瞥见千年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打动我的是对元宵灯会的描写:"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寥寥数语,却让人仿佛听见了当时的欢声笑语。这种身临其境的质感,是正史中很难找到的。 说到写作风格,孟元老显然不是个讲究文采的作家。他的句子短促直接,有时甚至显得笨拙,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朴实,反而让记载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不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也有弊端——读久了容易审美疲劳。就像听一个老人反复念叨"当年啊......",虽然亲切,但难免让人走神。 书中对城市空间的记载尤其让我着迷。孟元老像个人肉GPS,精确记录着每一条街巷的走向、每一处建筑的方位。这种空间记忆的执念,或许正是流亡者对故土最深的眷恋。我试着按照他的描述在脑海中重建汴京城,却发现这工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那些重叠的街市、交错的河道,最终在我脑中混作一团。这让我意识到,记忆中的城市终究只是记忆,再详细的文字也无法完全复现一座真实的城市。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流露出的矛盾情绪。一方面是对往昔繁华的无限追念,另一方面又隐约透露出对奢靡风气的批判。孟元老似乎陷入了某种道德困境:既怀念那个纸醉金迷的汴京,又明白正是这种奢靡加速了王朝的衰亡。这种复杂心态让《东京梦华录》超越了一般的地方志,成为一部充满张力的记忆之书。 合上书页,我的困惑并未完全消散。这部作品就像一面破碎的铜镜,每个碎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却再难拼凑出完整的图景。也许正如孟元老无法完整保存记忆中的汴京一样,今天的我们也难以完全理解他笔下的世界。这种代际的隔膜感,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虽然困惑,却乐在其中。
东京梦华录
知书房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洛阳伽蓝记
知书房
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 著
城镇志。魏杨衒之撰。五卷。衍之,史书无传。其事迹略见于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道宣称衒之为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官抚军府司马,元魏末为秘书监。因见北魏皇族、官吏穷奢极欲,借修佛寺,大肆侵渔人民,乃撰此书予以揭露。约成于武定五年(547),三万余字。分洛阳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区,共记永宁、建中、长秋、瑶光、景乐、胡统、景林、龙华、宗圣、庄严、宝光、白马等四十三寺,和宋云惠生使西域,以及京师建制与郭外诸寺状况。该书虽以记北魏洛阳佛寺为主,而实际侧重于当时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故对研究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修筑和历史古迹等均有重要价值。卷五所载宋云、惠生使西域一节,与晋《法显传》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同为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作者熟悉当时掌故,长于著述,叙事简括,文笔隽秀,可与郦道元《水经注》相媲美。该书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极好的文学著作。其刻本较多,明有《如隐堂》本,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清王谟辑校《汉魏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译本。
岭表录异
知书房
岭表录异
刘恂 著
地理杂志。唐刘恂撰。三卷。恂唐昭宗时人,曾为广州司马,官满居南海,遂作是书。原书早佚,今传本辑于《永乐大典》,共一百二十四条,约一万四千字。其中以记岭南《今两广)草木禽兽为主,兼及民族风俗。虽不分门列目,但各以类聚,别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记飓风、海潮、梧州对岸西火山、廉州珠、富州、宾州、澄州金、瑇瑁等特产和民族风俗为主。特别有关潮(今潮安)、循(今惠州)二州多野象,及潮循人捕象食鼻、云南豪族各家养象,负重致远,对研究我国古代象的分布、使用和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卷中多记岭南古代草花竹木果类等状况,其中尤以引进波斯枣、毕占国扁核桃及岭南佳果荔枝等,为岭南古代农作园艺和生物的重要资料。卷下主记南海各种鱼类、贝类、虫蛇共三十余种。对考查我国南海水产资源和陆生动物亦颇有意义。文字古雅,记载详赡,历为考据家引证,对考释古代岭南动植物有重要训诂名义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本。
庐山记
知书房
庐山记
陈舜俞 著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7993
汴京录,烟火人间!何其壮哉、美哉、妙哉!可当史书看,可作小说读,可细细品,可急急翻。得意时读之愈喜,失意时读之愈悲。文人可寻章摘句,贩夫走卒也能会心一笑。太平盛世需读,离乱年代更需读。梦华不如记华,记华不如活华。千年繁华扑面来,此时不读更待何时?
东京梦华录
知书房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知书客799150
《东京梦华录》如一面时光铜镜,照见"汴梁富丽天下无"的盛世风华,孟元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北宋京师的烟火百态,让读者在千年后仍能嗅到州桥夜市的炊香,听见瓦舍勾栏的弦歌——这不仅是怀旧者的精神考古,更是都市文明的永恒范本。
东京梦华录
知书房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知书客619544
繁复琐碎,徒有虚名耳!汴京一场梦,梦醒皆成空。这般流水账式的市井记录,读来如嚼枯草,无滋无味。富者见其奢,贫者见其苦,徒增惆怅。不如一卷《清明上河图》,静观默想,意蕴自生。所谓"梦华",不过是士大夫的怀旧病发作,对衰败王朝的无力挽歌。读之愈多,失望愈甚。看它作甚?不如去茶楼听段评书,至少能让耳朵过个瘾。
东京梦华录
知书房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