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每每翻阅《周易》,总不禁为姬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这位被囚于羑里的圣贤,在囹圄中以蓍草推演天地,将三代以来的卜筮传统升华为贯通天人的哲学体系。面对商周之际的礼崩乐坏,他并未选择简单的批判或回归,而是以"观象设卦"的独特方式,为动荡时代建构起一套既植根传统又超越时代的认知框架。这种在绝境中的思想突围,恰似暗夜中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此后三千年的精神航道。 细究《周易》的创制脉络,可见姬昌取径之精妙。他既承续了《连山》《归藏》的占卜传统,又突破性地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辩证思维取代了原始的鬼神崇拜。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智慧,比之后世孔子的"述而不作"更显创造者的胆识。尤为叹服的是,他将商代龟卜的偶然性转化为蓍筮的必然性,使随机呈现的卦象暗含严谨的数理逻辑——这种将神秘经验理性化的努力,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堪称早慧。 作为周文化的奠基之作,《周易》呈现出惊人的思想张力。卦爻辞中既有"履霜坚冰至"的经验总结,又有"亢龙有悔"的哲理警示;既保留了"利建侯"的政治智慧,又发展出"穷变通久"的辩证思维。这种介于巫史文化与理性文明之间的过渡性特征,恰是姬昌思想最动人的地方。我们能在"阴阳"范畴里看到原始思维的遗存,在"时中"观念中发现理性觉醒的曙光,这种混沌中的澄明,比后世体系严密的哲学更令人神往。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回望,《周易》犹如一座横跨巫术与哲学的精神桥梁。它上承殷商巫觋文化的余绪,下启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传统。姬昌将个体命运置于宇宙节律中考察的宏观视野,不仅滋养了后来《易传》的哲学阐释,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人"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的思维模式。每当见今人仍用"阴阳平衡"解释健康,以"卦象变化"参悟人生,便惊觉这位三千年前的囚徒,早已为我们预设了理解世界的基本密码。这般穿越时空的思想生命力,怎不令人肃然兴叹?
周易
周易
周易
姬昌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