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新五代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确实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细读之下,这部由北宋文豪欧阳修私撰的史书却令人颇感失望。欧阳修以一代文宗之尊,耗费十八年光阴编纂此书,本应成就一部史学经典,实则处处显露文人修史的弊病——过分追求文辞简练而牺牲史实完整,刻意模仿《春秋》笔法却流于主观臆断。 这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史学造诣实在不敢恭维。作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欧阳修确实具备相当的史学修养,但他将文学创作的习惯带入史书编纂,使得《新五代史》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刻意追求"春秋笔法",动辄以"呜呼"发端,处处流露个人好恶,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叙事方式严重损害了史学的客观性。 翻开这部五十九卷的史书,最令人诟病的是其刻意简化的叙事风格。欧阳修为追求"文约而事丰",大量删减原始史料,五代十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被压缩得支离破碎。比如对后梁太祖朱温的记载,仅用"淫虐"二字概括其生平,这种简单粗暴的评判完全不符合史家应有的严谨态度。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书中充斥着道德说教,将历史人物简单划分为忠奸善恶,活像一部道德教科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欧阳修偏执的史学观感到困惑。他坚持"正统论",将五代视为"闰位",十国干脆不予立传,这种狭隘的历史观导致大量珍贵史料被刻意忽略。书中对南方诸国的记载几乎空白,使我们失去了了解这段历史全貌的机会。更可笑的是,他模仿孔子"削春秋"的做法,妄图通过删改历史来"寓褒贬",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在有违史家本分。 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将文学手法用于修史却是重大失误。《新五代史》中那些刻意简练的语句,看似典雅实则空洞;那些频繁使用的感叹词,徒增矫揉造作之感。他引以为傲的"春秋笔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主观臆断的工具。书中对冯道的评价就是典型例子,仅因其历事多朝就武断地斥为"无耻",完全无视其在保存文化方面的贡献。 作为读者,我必须说这部史书实在令人失望。它不仅缺乏《史记》的恢弘气度,也比不上《资治通鉴》的严谨详实。欧阳修过分追求文辞的简洁优美,却忘记了史书最根本的任务是真实记录历史。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使得《新五代史》更像是一部带着强烈个人偏见的文学作品,而非值得信赖的历史著作。对于想要了解五代十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