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册府元龟
知书房
册府元龟
王钦若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1
发表书评
"册府之藏,浩如烟海;古今故实,粲然可观。"(《册府元龟》序言)
“《册府元龟》,帝王之镜鉴,臣工之蓍龟,诚千载治道之渊薮也。”
翻开《册府元龟》的瞬间,指尖便沾上了千年的尘埃。这部北宋的政事百科全书,像一座沉默的藏书楼,将历代典章制度、君臣事迹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读书人总爱说"汗牛充栋",可真正捧起这部千卷巨著时,才懂得什么叫做"典籍之海"。王钦若领着杨亿等十八学士,耗费八年光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淘洗出这些璀璨珠玉,每一页都浸透着古人"为往圣继绝学"的执着。
慢读《册府元龟》,就像在时光长廊里踱步。现代人习惯了碎片阅读,乍见这般体量的典籍难免眩晕。但真正的读书恰如品茶,急不得。那些分门别类的"储宫""列国君""总录"等三十一部,看似冰冷刻板,实则暗藏机杼。王钦若们不是在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在用分类学的智慧搭建认知世界的框架。今人读来,恍然惊觉当代知识管理的许多理念,早在这部千年前的巨著里就有了雏形。
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史官精神。读《谏诤部》时,常被那些"逆龙鳞"的直臣震撼。他们明知"批鳞之祸",仍坚持"有犯无隐"的谏诤传统。北宋文人编纂此书时,想必也怀着以史为鉴的深意。那些密密麻麻的典章制度背后,藏着一代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他们试图在历史经验中寻找治国良方,用文献编纂的方式参与政治实践。这种"文以载道"的担当,至今令人肃然。
但《册府元龟》绝非枯燥的史料汇编。当读到《总录部》里记载的"宋璟拒谀"这类故事时,纸页间突然就有了温度。那位唐朝名相面对阿谀奉承的属下,冷然道:"名义至重,神可欺乎?"短短八字,掷地有声。王钦若们精心采撷的这些历史片段,像一扇扇小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立身处世的筋骨。这种"以事明理"的编纂智慧,比空洞的说教有力百倍。
现代人读古籍,常陷入两种误区:要么顶礼膜拜不敢质疑,要么轻率地用现代标准苛责古人。《册府元龟》的读法却别有洞天。那些看似陈旧的典制记载,实则暗含政治智慧。比如《邦计部》记载的唐代"和籴法",表面是粮食收购政策,深层却是政府与民间博弈的生动案例。读着读着,突然就懂了钱穆先生说的"对古人须有温情与敬意"的真意。
夜深人静时翻阅《铨选部》,常生出奇妙的感觉。那些千年前的选官制度,与今日公务员考试竟有神似之处。古人讲究"四才三实",今人推崇"德才兼备",时空在此刻奇妙地折叠。王钦若们恐怕不会想到,他们整理的这些故纸堆,会成为后世理解中国政治文化基因的密码本。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正是读史最迷人的地方。
合上书卷时,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但心里已多了几分澄明。《册府元龟》这样的典籍就像文化基因库,保存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密码。当代人总抱怨没有时间读古籍,可当我们被碎片信息淹没时,不正需要这样系统性的知识图谱来锚定自我吗?那些泛黄的纸页里,藏着比搜索引擎更珍贵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思想的定力与历史的纵深感。
翻开《册府元龟》,不得不惊叹王钦若的博学与深谋。这部北宋官修类书辑录历代帝王事迹,堪称政事百科全书,编排之精当、内容之宏富,令人叹服。王钦若虽在史书中常被指为"奸臣",但其主持编纂之功不可没——能将千年治乱得失熔铸一炉,非大才不能为。每阅及历代兴衰典故,总觉字里行间透着编者的良苦用心,不是简单堆砌史料,而是暗含资治通鉴的深意。这般浩繁典籍,今日读来犹觉其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在最迷茫的时候翻开《册府元龟》,千年前的智慧如清泉般涌入心间。这部千卷巨著,收录了历代帝王将相的治世箴言,我虽不是庙堂之上的决策者,却在字里行间读懂了为政者的苦心孤诣。王钦若用二十年光阴编纂此书,将千年兴衰浓缩成册,我如今三十有五,虽不能像古人那般参透治国之道,却也在这浩瀚文字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智慧。
读这样的典籍,总让人既觉渺小又倍感自豪。渺小的是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自豪的是华夏文明竟能孕育如此恢弘的智慧结晶。我常想,现代人总沉迷于碎片信息,却忘了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厚重典籍,才是真正值得咀嚼的精神食粮。《册府元龟》不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让人在浮躁时代保持清醒。这样的书,值得用一生去品读,每翻阅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