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1770
2025年06月25日
自夏末至仲秋,手此《笠翁对韵》凡二月而卒业。上卷十五韵,下卷十四韵,尽览其用事之精切,属对之工巧,诚为童蒙训诂之圭臬也。然细味其词句,不独课子之书,实乃诗家之秘钥,每阅一联,辄觉齿颊生香。惜今人但作启蒙观,未尽得其三昧耳。其声律之谐畅,如鸣佩环;意境之清远,若饮醇醪,洵为韵语中无上妙品。壬寅桂月筱堂记于钱塘。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画继
知书房
画继
邓椿 著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王僧虔论书
知书房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著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精选书评
知书客207723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部《笠翁对韵》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携着稚子之手,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漫步,以天地为课堂,用万象作教材,将汉语的音韵之美化作孩童发间的琅琅书声。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921285
对联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也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是很讲究的一门学问,本人很喜欢读对联,甚至还可以背一些来。《笠翁对韵》,是很好的启蒙书,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对仗、韵律、典故、拆字等都充满典故、机智、幽默、诙谐等,受益匪浅。现在小学生课本或课外读物有引用,值得推广。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183961
翻开《笠翁对韵》,满眼都是陈腐的套路。这本书被捧得太高,其实内容空洞。所谓的对仗不过是堆砌辞藻,毫无新意。古人写诗讲究真情实感,这本书却教会孩子机械押韵。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还把它当启蒙读物。背这些死板的对子,不如让孩子读现代童谣。诗词的灵魂是自由表达,而不是被韵脚框死。这种书早就该淘汰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