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画继
画继
邓椿

画继

邓椿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89483
"画之为艺,独也难矣,盖欲夺天地造化之功,故其精思远致,与诗人相表里耳。"——《画继》道尽绘事真谛,以文心雕龙之笔法勾勒宋人画史,邓椿这部承续《历代名画记》的杰作,既是画坛的《世说新语》,更是笔端的《东京梦华录》。其以史家之严谨糅合鉴赏家之慧眼,将北宋熙宁至南宋乾道百年丹青事,化作一卷流动的文人精神史诗,令读画如观星,每每于墨痕间窥见一个时代的呼吸与悸动。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6483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最近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这本宋代绘画史的重要著作《画继》。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宋代画家的详细记录和作品评价。书中的信息很全面,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重要的画家和流派。 我小时候觉得这种古代艺术类的书很难懂,现在才明白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储备不够。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很好的史料汇编和专业参考书。作者邓椿的记载很客观,没有加入太多主观评价,这一点很难得。 书中记录了很多画家的故事和作品。这些画家之所以能被后人记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价值。比如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崔白的写生风格,这些创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在想,如果这些画家的作品都保存完好,我们今天对他们的评价会不会更高?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重要作品都已经失传。这种缺失反而让我们更加重视现存的少数作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因为流传下来的真迹很少,所以更显珍贵。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当时的社会环境更稳定,会不会有更多优秀画家出现?宋代的文化政策确实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战争和政治动荡也毁掉了不少作品。这些历史因素都影响了绘画的发展。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宋代绘画有了新的认识。书中的记载让我了解到当时画家的创作环境和艺术追求。这些内容对研究中国绘画史很有帮助。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1490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画继》这部宋代邓椿所著的绘画史论著作,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文人画卷,将北宋熙宁七年至南宋乾道三年间的画坛盛况娓娓道来。每每展卷细读,总觉眼前浮现出那些挥毫泼墨的身影,耳畔似能听见笔锋在宣纸上摩挲的声响。 这部十卷本的著作,上承《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之遗风,下启后世画史研究之先河。邓椿以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将当时画坛的盛况一一记录。读来令人不禁感慨: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间,跃动着的不仅是笔墨丹青,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魂。 苏轼曾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与《画继》中强调的"气韵生动"可谓一脉相承。书中记载的徽宗时期画院盛况,那些追求形似与意境并重的创作理念,至今仍让后人心驰神往。每每读到书中对李公麟、米芾等大家的记载,总觉其笔墨风骨跃然纸上。这些画坛巨匠,他们不仅以画笔描绘世界,更以心灵感悟天地。 《宣和画谱》有云:"画者,文之极也。"《画继》中记载的文人画家群体,正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他们以画言志,以墨寄情,将胸中丘壑化作纸上烟云。读至此处,常掩卷沉思: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份从容不迫的艺术心境? 书中特别记载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等章节,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绘画的独特风貌。这些文人画家不囿于技法,不拘于成法,而是以笔墨抒写性灵。米芾的"米点山水",苏轼的"枯木怪石",读来如在目前。他们的作品或许不够工整,却自有一番天真烂漫的意趣。这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创作态度,至今仍为艺坛所称道。 邓椿在记载画院画家时,特别注重其师承渊源与风格演变。这种治学态度,令后人得以窥见宋代绘画传承的清晰脉络。从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坛既有严谨的院体风格,也有放达的文人笔墨,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宋代绘画的多元面貌。 《林泉高致》有言:"凡画山水,须明远近。"《画继》中记载的山水画发展,正体现了这种空间意识的成熟。从范宽的"远望不离座外",到郭熙的"三远法",宋代画家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已臻化境。每每欣赏传世宋画,总能感受到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 书中对花鸟画的记载尤为详尽。徽宗时期画院的花鸟创作,既讲究写生之真,又追求意境之美。那些精细入微的翎毛,栩栩如生的花卉,读来令人叹服古人观察之细致,表现之精妙。赵昌的"写生赵昌",易元吉的猿猴,都是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画继》最后一卷记载的"杂说",包含了大量珍贵的画坛轶事和艺术见解。这些看似零散的记载,却如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宋代画坛的整体风貌。邓椿以史家之笔,画家之眼,将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永久定格。 合卷沉思,不禁感慨:这部著作不仅是画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艺术精神的传承。在那些或工整或率意的笔墨背后,是一代代画家对美的永恒追求。而今人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但艺术的真谛却是历久弥新的。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849
《画继》之妙,在于不囿于画史常规写法,既承《历代名画记》余绪,又自辟蹊径,以当代人写当代艺事,鲜活之气扑面而来。邓椿此作不似张彦远般务求体系完备,而是以随笔札记之态,载录北宋末至南宋初画坛轶事,尤重文人墨戏与禅宗画风,恰与当时艺术思潮暗合。其记米芾"墨戏"诸条,非但存其形迹,更得神韵;录僧人梵隆白描人物,寥寥数语便见禅画真趣。然书中品评偶有文人相轻之弊,如对画院待诏多有微词,读者当比照《宣和画谱》观之。今人若欲窥宋人审美真貌,与其啃读浩繁画论,不如细品此中"碧桃轩""墨仙"诸条,那些带着茶烟墨香的记录,往往比严整理论更见时代精神。版本选择上,须注意《王氏画苑》本与《津逮秘书》本文字差异,如卷六"高丽国"条,前者作"丹青别具风格",后者则增"颇类徐熙没骨法"九字,可见明代刊刻时的增饰倾向。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2430
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画继》这本书很重要,但是读起来让人很困惑。这本书记录了宋代画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按理说应该很有价值,但是看完之后反而觉得更糊涂了。 《画继》的作者邓椿是南宋人,他收集了很多画家的资料。这些资料看起来很全面,实际上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书里说某个画家擅长画山水,但是具体画了什么,怎么画的,都不说清楚。又比如提到某个画家的作品很受欢迎,但是不说为什么受欢迎。 这本书的分类方式也很奇怪。邓椿把画家分成好几类,有"王侯贵戚"、"轩冕才贤"、"道人衲子"等等。这种分类看起来很有条理,实际上没什么用。因为同一个画家可能出现在不同类别里,而且分类标准也不统一。 最让人困惑的是书里的评价。邓椿经常用"神品"、"妙品"这样的词来形容画作,但是从来不解释为什么这么评价。有时候说某幅画"气韵生动",有时候又说某幅画"笔法精妙",这些评价都很模糊,让人不知道具体好在哪。 书里还经常提到一些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画作。比如说到李公麟的《五马图》,说这幅画非常好,可是现在这幅画已经失传了。这样的记载让人更困惑,因为我们没法验证书里说的是不是真的。 《画继》里还记录了很多画家的轶事。比如米芾喜欢收集奇石,赵令穰喜欢画小景。这些故事很有趣,但是对理解绘画本身没什么帮助。有时候读着读着,会忘记这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 这本书的另一个问题是重复。同一个画家的事迹会在不同地方出现,而且说法还不一样。比如关于苏轼的记载,前面说他擅长画竹,后面又说他不常作画。这样的矛盾之处很多,让人不知道该相信哪个说法。 读完《画继》最大的感受是困惑。这本书确实保存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杂乱无章,很难理出头绪。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信息已经缺失了。也许是因为当时的写作习惯就是这样的。总之,想要通过这本书了解宋代绘画,需要很强的辨别能力。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