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47726
文采枯竭,何以言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72859
不少习书者总抱怨《王僧虔论书》艰深晦涩,读来如坠云雾,殊不知此乃南朝士大夫清谈之风遗留的痼疾。这些文字本为当时文人雅集时的闲谈笔录,却偏要故作高深,用骈四俪六的文体包裹着空洞的议论,仿佛不如此便显不出书家的身份。今人读来吃力,倒不是读者学识不足,实在是王氏辈刻意为之的恶习使然。 细究其中缘由,南朝书论通病在此文中暴露无遗。王僧虔动辄引"天然""功夫"之说,却从未给出切实可循的评判标准。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更似玄学家故弄玄虚的套话。这般言论放在当时或许能唬住几个门生故吏,放在今日只能徒增笑耳。最可笑者,文中一面贬低"专工小劣"者,一面又大谈"心手相应"的虚理,岂非自相矛盾? 考其文风,更见南朝文人的恶癖。明明可以直陈其事,偏要"骈拇枝指"地堆砌辞藻。这种"以艰深文浅陋"的习气,在《笔意赞》中达到顶峰。通篇都在玩弄"形""势""意"的概念游戏,却连最基本的执笔要领都不肯明说。难怪后世临池者对此书敬而远之——既无实用价值,又无真知灼见,徒留满纸虚言。 若说此书尚有可取处,倒是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那些对王献之"一笔书"的狂热推崇,对"飞白"效果的病态追求,无不折射出南朝艺术圈崇尚奇巧的风气。但我们要问:这样的"理论",究竟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多少实质贡献?恐怕还不如民间工匠口耳相传的几句实在话。读此书时,总令人想起钱钟书的讥诮:有些文人的本事,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6611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1932
古之书家作字,在求心手相师,意与笔会,非徒逞姿媚以悦俗目也。今之书家弄墨,但求展厅标价,虚名浮利,趋时媚世,全失古法。观南朝王僧虔《论书》一文,犹见当年士人执管临池时,那股凛然不可犯的骨鲠之气。其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直指今日书坛病灶——满纸烟云尽是形骸,独缺古人笔墨间流动的魂魄。 王氏论书最警策处,在揭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的时弊。今人学书,或如邯郸学步,徒摹二王皮相;或似野狐参禅,妄称创新变法。我每见展览中那些张牙舞爪的"丑书",便想起僧虔所言"不得其形,宁失其势"的告诫。当代所谓书法大师,多如市井卖浆者流,以浓墨重彩掩其笔怯,借狂怪姿态遮其法疏,较之古人"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的严谨,岂非霄壤之别? 尤佩其论学书当"先临《告誓》,次写《黄庭》"之序。而今书坛后生,未通楷法便作狂草,犹未识步而欲驰,此辈笔墨正如无根浮萍。王氏谓"手以心麾,毫以手从",此中三昧,今人恐十不得一。我常于博物馆见古人手泽,那笔锋里藏着的不仅是技艺,更有一段昂藏不屈的脊梁。反观当下,多少书家为博评委青睐,竟将毛笔缚作婢膝奴颜之态。 读至"澄神静虑,端己正容"八字,不禁掩卷太息。当今书斋尽成名利场,展案皆作生意经,何曾见半星澄静功夫?王氏此论,非独教人写字,实乃拯心救魂的良方。若使今日书家能取其十之一二,也不至满街都是"书法表演艺术家"。笔墨之道衰微至此,每思及此,如见故宅倾颓,徒余断壁残垣向夕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3116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