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

李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笠翁对韵》清朝李渔(号笠翁)著文集,约作于明末清初,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声律启蒙读物。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更多
书评  · 9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4998
这是一个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李渔的《笠翁对韵》就像一件精心缝制的锦袍,表面光彩夺目,内里却空空如也。当翻开这本号称"声律启蒙必读"的韵书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思想的火花,而是刻意堆砌的文字游戏。 这部作品最令人诟病之处,在于它将诗词创作简化成了机械的对仗练习。从"天对地,雨对风"到"贫对富,塞对通",全书充斥着这种肤浅的二元对立。李渔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搭配,就能写出好诗。这种将文学创作程式化的做法,无异于给飞鸟套上镣铐。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所谓的"妙对",多半是牵强附会的文字把戏,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在内容上,《笠翁对韵》更是暴露了作者思想的贫瘠。全书除了几个老掉牙的典故外,几乎看不到任何独到的见解。李渔就像个蹩脚的教书先生,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却从不启发他们思考。那些刻意追求工整的对仗,往往以牺牲意境为代价。比如"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这样的句子,看似精巧,实则空洞无物。 尤为可悲的是,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它让无数初学者误入歧途,以为作诗就是对对子。我见过太多人捧着《笠翁对韵》如获至宝,结果写出来的诗徒有其表,毫无灵魂。这种形式主义的毒害,至今仍在文坛蔓延。每当看到有人以能背多少对子为荣时,我就不禁为汉语诗歌的未来感到担忧。 当然,也有人为李渔辩护,说这本书只是启蒙读物。但正是这种"启蒙",扼杀了多少人对诗歌的真正理解?真正的诗歌教育应该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训练对对子的机器。李渔的悲剧在于,他把诗歌最珍贵的部分——自由表达的灵魂,锁死在格律的牢笼里。 在这个意义上,《笠翁对韵》堪称文学教育的一大败笔。它教会人们如何把文字排列整齐,却忘了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写诗。当我们重读这本书时,不应该被表面的华丽所迷惑,而要看清它背后隐藏的形式主义陷阱。毕竟,诗歌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而非工整对仗。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5898
别浪费时间读这个。内容过时了。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笠翁对韵》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