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98774
2025年09月04日
王夫之说:"读史使人明智,但读得太多反而糊涂。"我翻开《读通鉴论》,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古人写历史,总是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可王夫之的评论却让我更困惑了。 我试着理解他说的"理势"和"时变"。他说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但当我看到他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评价时,又觉得他好像自相矛盾。比如他对汉武帝的评价,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不好。 我注意到他特别在意"正统"这个问题。他说三国时魏国是正统,蜀汉不是。这和我从小听的三国故事完全不一样。我想问他为什么,但书里没有答案。 书里有很多古代的地名和官职名,我看不懂。有时候一页纸上要查十几次手机。看了一个小时,只看了三页。这让我很沮丧。 我试着跳过难懂的部分,只看他对人物的评价。他说唐太宗"假仁假义",说明太祖"刻薄寡恩"。这些评价和我以前知道的不一样。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历史。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总说历史会重复。但现在的世界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了,他的道理还能用吗?我合上书,感觉脑子里装满了问题,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书架上还有二十多卷没看。我不知道要不要继续。也许明天再试试,从中间随便翻开一页开始读。
读通鉴论
知书房
读通鉴论
王夫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史通
知书房
史通
刘知几 著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书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刘知几在该书中批判了史学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汉书》之类史籍专列五行、符瑞等《志》,把灾异、图谶、神怪故事作为天命的征兆,穿凿附会,大量记载,则斥之为“言无准的,事涉虚妄”,主张废除。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去评判人物和事件,决定写史的详略。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认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对于写史,则提倡直笔,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要求做到“不掩恶,不虚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并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进行讳饰的史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史通》中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卓越见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通》在重视人事作用的同时,往往把某些统治人物的性格、道德、智能等看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说明作者的史观仍属唯心主义的范畴。注本有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又附录《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和《史通增释序》三种。
武陵记
知书房
武陵记
鲍坚 著
南朝齐、梁时期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市)地区方志。
岭外代答
知书房
岭外代答
周去非 著
区域志。南宋周去非撰。 十卷。去非字直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隆庆进士。淳熙间为广南西路桂林通判。归后,以答客问于淳熙五年(1178)写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内容含地理、边帅、山川、岩洞、风土、服饰、法制、食用、宝货、金石、花木、禽兽、古迹和蛮俗等。原书久佚,后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编入《知不足斋丛书》,共十卷,列二十门,总二百九十四条。《四库全书》收编时云: “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诸书,叙述为详。”“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记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有《知不足斋丛书》和《丛书集成》等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265693
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了很久还是不懂。古人写的东西跟现在差别太大。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说什么。有人说的道理看起来是对的,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有时候觉得懂了,过几天再看又糊涂了。很多话很矛盾。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好。可能是我读得太少。也可能是我太笨了。
读通鉴论
知书房
读通鉴论
王夫之
知书客699064
经过三年零十个月才读完。大儒的眼界、洞察力,能不断给凡夫以震动。这是王夫之为通鉴作的辨、传,是现实政治的思想实验报告,是哲学的实践。可惜这一套已不足以应用于今天的人世了,世界已经变了,权力的载体、或者说逻辑、或者说作用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也在不断不再以体验作为基础而存在。
读通鉴论
知书房
读通鉴论
王夫之
知书客847777
读《读通鉴论》,方知王夫之将千年兴亡尽收眼底,字里行间皆是智者沉思。他评史如握刀裁纸,每一笔都斩断虚妄,直指治乱根源。这位明末大儒在鼎革之际写下的史论,何尝不是留给后世的一剂苦口良药?每每读到他对历代得失的剖析,总觉这位隐士仿佛就坐在对面,将血泪教训娓娓道来。
读通鉴论
知书房
读通鉴论
王夫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