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王夫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更多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657
这书写得好。说理明白。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2067
很久没有翻开这样厚重的史论了,朋友说这本书能让人看清历史的循环。开始读的时候很困惑,因为王夫之写的不只是历史,更像在写我们每个人的处境。 以前觉得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和现在没关系。但看到王夫之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突然发现这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像。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开心,不好的时候就互相埋怨。历史在重复,我们却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 书里说"君子小人之消长,国之兴衰系焉"。这让我想到现在的职场,好人往往吃亏,会钻营的人反而升得快。不知道该坚持原则还是随波逐流。王夫之那个年代的人也在纠结这个问题,几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同样的困境里。 最触动的是他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读到这里停下了,因为想到现在的年轻人。房价高、工作累、压力大,和书中写的"虐政"时代有什么不同?我们以为自己活在新时代,其实还是在重复历史的痛苦。 书中反复说"知几其神乎",意思是能看清趋势的人很厉害。但我越看越糊涂,现在这个世界,谁能真的看清方向?王夫之写这些的时候,明朝刚亡国,他可能和我们一样迷茫。 有个观点很特别,"革命之起,必有所因"。不是突然发生的,是积累的结果。这让我害怕,因为我们身边的不满也在积累,却不知道会引向哪里。历史给过答案,但我们读不懂。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困惑。王夫之看得那么透彻,但明朝还是亡了。我们今天读他的书,能改变什么吗?或许历史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迷茫是正常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曾同样无助。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91
关于我们目录卷一 秦始皇卷一 二世卷二 汉高帝卷二 惠帝卷二 文帝卷三 景帝卷三 武帝卷四 汉昭帝卷四 宣帝卷四 元帝卷五 成帝卷五 哀帝卷五 平帝卷五 王莽卷六 后汉更始卷六 光武卷七 明帝卷七 章帝卷七 和帝卷七 宏帝殇帝附卷八 顺帝卷八 桓帝卷八 灵帝卷九 献帝卷十 三国卷十一 晋泰始元年起卷十二 惠帝卷十二 怀帝卷十二 愍帝卷十三 东晋元帝卷十三 明帝卷十三 康帝卷十三 穆帝卷十四 哀帝卷十四 帝奕卷十四 简文帝卷十四 孝武帝卷十四 安帝卷十四 恭帝卷十五 宋武帝卷十五 营阳王卷十五 文帝卷十五 孝武帝卷十五 前废帝卷十五 明帝卷十五 后废帝卷十五 顺帝卷十六 齐高帝卷十六 武帝卷十六 鬱林王卷十六 明帝卷十六 东昏侯卷十七 梁武帝卷十七 简文帝卷十七 元帝卷十七 敬帝卷十八 陈高祖卷十八 文帝卷十八 宣帝卷十八 后主卷十九 隋文帝卷十九 炀帝卷二十 唐高祖卷二十 太宗卷二十一 高宗卷二十一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卷二十二 睿宗卷二十二 玄宗卷二十三 肃宗卷二十三 代宗卷二十四 德宗卷二十五 顺宗卷二十五 宪宗卷二十六 穆宗卷二十六 敬宗卷二十六 文宗卷二十六 武宗卷二十六 宣宗卷二十七 懿宗卷二十七 僖宗卷二十七 昭宗卷二十七 昭宣帝卷二十八 五代上卷二十九 五代中卷三十 五代下卷末 叙论一卷末 叙论二卷末 叙论三卷末 叙论四

@《读通鉴论》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