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通
知书房
史通
刘知几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刘知几写《史通》很用心,他思考得很深但话说得少,书里全是干货。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解释别人的历史书,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浦起龙的注释写得详细,每个字都解释得很清楚,段落意思也说明白了,但缺少考证,所以有些说法不太可靠。读《史通》最好同时看《史通通释》,这样才能明白字音字义,找到古代注释。还要参考纪昀、黄叔琳、程千帆这些人的书。如果不想花太多时间研究,可以直接看《史通》里的史学理论部分。《史通·叙事》篇说"简之时义大矣哉","时"字其实是"事"字的错误,根据《文心雕龙》可以知道正确的写法是"事",但很多版本都照着错的写,现在的新版本也还是错的。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翻开《史通》的那一刻,我本以为会遇见一位严谨的史官,却意外撞见了一个在历史迷雾中徘徊的思考者。刘知几这部著作,与其说是史学理论,不如说是一个清醒者的困惑独白。
"史才须有三长,才也,学也,识也。"这简单的九个字,竟让后世学者争论了千年。究竟何为史才?何为学识?刘知几自己似乎也说不明白。他一面强调史家必须秉笔直书,一面又推崇"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这种矛盾让我不禁怀疑:历史真相与道德教化之间,真的能够两全吗?
读《史通·疑古篇》,那种困惑感愈发强烈。刘知几质疑三皇五帝的传说,却不敢彻底否定;他批判史书中的虚妄记载,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些记载的政治价值。这种欲言又止的态度,像极了我们这些现代读者面对历史时的矛盾心理——既渴望真相,又害怕真相会颠覆我们熟悉的认知框架。
最让我着迷的是《史通》中那些闪烁其词的论述。刘知几时而严词批判"曲笔",时而又为"讳笔"辩护;他既强调"直书"的重要性,又承认史家不得不考虑政治现实。这种摇摆不定的立场,与其说是理论的不成熟,不如说是对历史书写本质的深刻洞察。也许他早就明白,纯粹的客观历史根本不存在,每个史家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时代烙印。
《史通·叙事篇》中关于"尚简"的讨论尤其耐人寻味。刘知几批评史书过于繁冗,却又反对过分简略。但究竟何为"适中"?他自己也举不出完美范例。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性,恰恰反映了历史书写的本质困境——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还原过去,只能不断逼近真相。
读完掩卷,我突然理解刘知几的困惑了。他生活在初唐那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既看到了魏晋以来史学的弊端,又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史学变革。《史通》不是一部完美的理论著作,而是一个敏锐头脑在史学转型期的思考记录。那些未解的困惑、那些自相矛盾的观点,反而让它显得更加真实可贵。
如今我们读《史通》,与其说是学习史学方法,不如说是见证一个历史学家如何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艰难求索。这种困惑,或许才是历史研究最真实的状态。
古人研究历史是为了明白道理,记录事实,给后人留下教训。现在的人研究历史是为了炫耀学问,谋取利益。古人写史书态度严谨,比如司马迁写《史记》,走遍天下收集资料,即使受刑也不改初衷。现在的人写历史随意编造,为了出名什么话都敢说。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书中谈到史官应该具备的品质,比如正直、诚实、不隐瞒事实。这些要求现在仍然适用。书中还讨论如何选择史料,强调要辨别真伪。这个观点很对,因为现在网上假消息太多。
书中批评一些史书的缺点,比如夸大事实,隐瞒真相。这些问题现在也存在。有些历史书为了吸引读者,故意夸大某些事件。有些历史书为了讨好某些人,故意忽略重要事实。
书中提出史书应该文字简洁,意思清楚。这个建议很好。现在有些历史书写得太复杂,普通人看不懂。有些历史书故意用难懂的话来显得高深。
书中讨论历史记载的准确性,认为要核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这个方法现在还在用。研究历史不能只看一本书,要比较多种记载。
书中强调历史学家的独立性,认为不应该受权势影响。这个原则很重要。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为了利益歪曲历史。有些历史学家害怕得罪人就不敢说真话。
有人赞《史通》为"史家之绝唱",我却分明嗅到一股腐儒的酸腐气。刘知几那套"直笔"理论,不过是为帝王将相粉饰太平的遮羞布罢了。他一面标榜"实录",一面又说什么"为尊者讳",这不是自扇耳光吗?翻开这部号称史学经典的著作,扑面而来的是对史官品行的说教,对史书体例的苛求,唯独少了历史本身的血肉。所谓"良史",不过是活在宫廷阴影下的文奴,用工整的笔迹记录着主子们想看的"真相"罢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