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扬雄的《河东赋》铺排得实在太过刻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就像一座用金箔包裹的假山,远看熠熠生辉,近观却硌得人眼疼。读这样的赋,就像被迫参加一场冗长的宫廷宴会,听着乐师反复演奏同一支浮夸的曲调,连案几上的青铜酒樽都在打着哈欠。 赋这种文体本就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泥潭,而扬雄更是将这种毛病发挥到了极致。他笔下的河东山川,仿佛都被强行套上了锦绣华服,连最普通的溪流都要被形容成"玉龙蜿蜒"。这种夸张的修饰,与其说是文学创作,不如说是文字杂耍。我在竹简上摩挲着这些烫金的句子,只觉得指尖都沾上了虚浮的脂粉气。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刻意为之的庄严感。扬雄似乎执意要把每个字都雕琢成礼器,结果反而让整篇赋作失去了生命力。他描写祭祀场面的那段,堆砌了那么多"肃穆""巍峨"之类的词,可读来只觉得像是看一场拙劣的傩戏——面具戴得太重,连表演者的呼吸都被扼住了。这样的文字,与其说是展现大汉气象,不如说是暴露了文人骨子里的谄媚之气。 我注意到赋中那些刻意模仿《楚辞》的句式,就像给老树干强行嫁接新枝,既失了古意,又显得矫揉造作。当读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这样的句子时,竟忍不住想起市集上那些仿制古玩的商贩。扬雄似乎忘了,真正的气度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不是靠辞藻贴金就能伪装出来的。 更可笑的是结尾处突然转向的讽谏之意。前面极尽铺陈之能事,最后却要板起脸来说教,这种转折生硬得就像宴席正酣时突然闯进来个说教的夫子。我倒宁愿他一路浮夸到底,至少还能得个"真小人"的评价。现在这样首鼠两端,反倒显得既想讨好君王,又要标榜清高,着实令人齿冷。 夜半重读此赋,窗外的蟋蟀声都比这些文字来得真切。扬雄笔下那个被过度美化的河东,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恐怕比他使用的那些生僻字与日常用语的距离还要遥远。这样的作品,就像用蜜糖腌制的古董,看似珍贵,实则早已失了本真。 读书人最怕的就是这种精致的虚伪。当文字成为攀附的工具,当修辞沦为表演的把戏,再华丽的赋也只是一具精心装扮的尸首。我合上竹简时突然想到,或许扬雄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在这篇赋里暴露的最大真相,恰恰是汉代文人集体患上的一种富贵病——在追逐庙堂之高的路上,早就忘了文字最初的模样。
河东赋
河东赋
河东赋
扬雄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琴赋
琴赋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