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88676
2025年08月01日
扬雄的《河东赋》铺排得实在太过刻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就像一座用金箔包裹的假山,远看熠熠生辉,近观却硌得人眼疼。读这样的赋,就像被迫参加一场冗长的宫廷宴会,听着乐师反复演奏同一支浮夸的曲调,连案几上的青铜酒樽都在打着哈欠。 赋这种文体本就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泥潭,而扬雄更是将这种毛病发挥到了极致。他笔下的河东山川,仿佛都被强行套上了锦绣华服,连最普通的溪流都要被形容成"玉龙蜿蜒"。这种夸张的修饰,与其说是文学创作,不如说是文字杂耍。我在竹简上摩挲着这些烫金的句子,只觉得指尖都沾上了虚浮的脂粉气。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刻意为之的庄严感。扬雄似乎执意要把每个字都雕琢成礼器,结果反而让整篇赋作失去了生命力。他描写祭祀场面的那段,堆砌了那么多"肃穆""巍峨"之类的词,可读来只觉得像是看一场拙劣的傩戏——面具戴得太重,连表演者的呼吸都被扼住了。这样的文字,与其说是展现大汉气象,不如说是暴露了文人骨子里的谄媚之气。 我注意到赋中那些刻意模仿《楚辞》的句式,就像给老树干强行嫁接新枝,既失了古意,又显得矫揉造作。当读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这样的句子时,竟忍不住想起市集上那些仿制古玩的商贩。扬雄似乎忘了,真正的气度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不是靠辞藻贴金就能伪装出来的。 更可笑的是结尾处突然转向的讽谏之意。前面极尽铺陈之能事,最后却要板起脸来说教,这种转折生硬得就像宴席正酣时突然闯进来个说教的夫子。我倒宁愿他一路浮夸到底,至少还能得个"真小人"的评价。现在这样首鼠两端,反倒显得既想讨好君王,又要标榜清高,着实令人齿冷。 夜半重读此赋,窗外的蟋蟀声都比这些文字来得真切。扬雄笔下那个被过度美化的河东,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恐怕比他使用的那些生僻字与日常用语的距离还要遥远。这样的作品,就像用蜜糖腌制的古董,看似珍贵,实则早已失了本真。 读书人最怕的就是这种精致的虚伪。当文字成为攀附的工具,当修辞沦为表演的把戏,再华丽的赋也只是一具精心装扮的尸首。我合上竹简时突然想到,或许扬雄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在这篇赋里暴露的最大真相,恰恰是汉代文人集体患上的一种富贵病——在追逐庙堂之高的路上,早就忘了文字最初的模样。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琴赋
知书房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徐霞客游记
知书房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著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著
辞赋名篇。西晋潘岳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本文作于元康六年,为亡妻送殡之辞,描写了作者和亲属哭别、送葬、安葬、归来哭祭的一天殡葬活动。清晨,嫂侄慈姑、作者自己及送殡者,“咸惊号兮抚膺”;拆席送葬时,凄切增欷,俯仰挥泪;将灵柩安葬之后,“归反哭兮殡宫,声有止兮哀无终”。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多层面抒写作者自己对亡妻永别的悲痛情感。先是叙事显情,逝日永长,离居遥远,终天不返,以示绝别的悲哀;接着想象亡妻仿佛徘徊故宇不忍离去,以幻觉突现思念深情;再用外部自然悲景来烘托,马回首不前,鱼仰沫失濑,风冷冷入帷,云霏霏承盖,因物写人,悲痛难言;又用“遇目无兆,寤寐弗梦”的希望之破灭,将悼念之情写到极端。全文叙事言情,真实具体,流自肺腑,富有感染力。汉武帝的《李夫人赋》也是用幻觉、悲景、梦幻来写思念之情,本文不能说不受其影响,而凄凉深婉则远过之。
精选书评
知书客414452
有人读《河东赋》看见的是扬雄笔下奔腾的黄河,那么壮阔。有人读出了辞赋家对大汉盛世的歌颂,那么热烈。我翻开这篇文章,只感到一阵茫然。那些华丽的词句在我眼前漂浮,像是隔着一层雾。古人看到的山河气象,我为什么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厚重让他们骄傲,却让我不知所措。或许是我离那个时代太远了,也或许是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知书客686795
《河东赋》号称铺陈壮丽,实际不过是堆砌辞藻。作者扬雄似乎只顾着展示文采,内容却空洞无物。赋中描绘河东景象,刻意追求华丽,反而显得虚假。比起同时期的作品,这篇赋明显缺少真实情感。扬雄写这篇赋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讨好权贵。整篇文章读下来,感觉不到作者对河东的真切感受。这样的作品,在汉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水平确实一般。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知书客335633
七月开始读这篇赋,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杨雄模仿司马相如的写法,堆砌辞藻,铺陈夸张,内容却空洞。他想通过描写河东的富庶来讨好皇帝,这种奉承的意图很明显。所谓的宏大场面只是文字游戏,读起来让人厌烦。汉代赋体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沦为形式主义的产物。作者的才华浪费在这种应制文章上,实在可惜。甲辰初秋笔记于京西。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