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14452
2025年08月01日
有人读《河东赋》看见的是扬雄笔下奔腾的黄河,那么壮阔。有人读出了辞赋家对大汉盛世的歌颂,那么热烈。我翻开这篇文章,只感到一阵茫然。那些华丽的词句在我眼前漂浮,像是隔着一层雾。古人看到的山河气象,我为什么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厚重让他们骄傲,却让我不知所措。或许是我离那个时代太远了,也或许是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登徒子好色赋
知书房
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 著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其序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毁谤宋玉好色。楚王要宋玉:“有说则止,无说则退”。宋玉表白自己无此事,反证登徒子好色。他为自己辩解的一段文字非常精采:”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肥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先以层层递进的手法,推断“臣东家之子”是天下佳人;再以不能增减其身段和不用著施粉朱,以说明其是天生丽质;然后运用恰当比喻,呈现美女形象。这样的绝色女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作为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了宋玉为自己辩白的力量。宋玉进而反证登徒子好色。这时,秦章华大夫又出来称赞郑、卫等地女子,其“不待饰装”之美更盛。因而使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李善在为《文选》作注时说,这篇赋“假以为辞,讽于淫也”。《登徒子好色赋》是影响相当大的作品,以致后来“登徒子”竟成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但对于本赋是否为宋玉所作,历来就有许多不同意见。
浮生六记
知书房
浮生六记
沈复 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最早以稿本流传,杨引传于苏州冷摊上购得仅存前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的残本,托付在上海申报馆工作的妹夫王韬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版,收入《独悟庵丛钞》中,乃此书初刻本。卷首有管贻萼、潘麐生所题的诗,以及杨引传的序、王韬跋。其后各版本皆以之为底本。民国24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的《浮生六记足本》,将王均卿在冷摊购得的第五、六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载入。1970、80年代,台湾学者吴幅员、杨仲揆及中国学者陈毓罴等人先后考证王均卿购得的两卷为伪作,今已成学术界共识。伪作者为黄楚香。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著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
精选书评
知书客696138
《河东赋》,奋起之作。年少可读,年老也可读。困顿时不妨一读,顺遂时更要一读。笨鸟能得启发,大才也能得精进。从头看可,从中间看也可。白日可看,深夜也可看。读书不如明理,明理不如践行。河东河东,志向在胸!看似写河东,实则写人生。这文章力气很大,读着读着,心气就上来了。一卷在手,天下何愁!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知书客514460
自八月至十月读完这篇赋,大约花了两个月时间。文中典故很多,重点看了注释部分。扬雄模拟司马相如的写法,但加入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他用夸张的语言描写汉成帝的狩猎活动,意在讽谏帝王不要沉迷游猎。作为汉代大赋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文体很工整,辞藻也很华丽。不过这种劝谏方式太过隐晦,实际效果值得怀疑。壬寅秋日记于京西。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知书客335633
七月开始读这篇赋,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杨雄模仿司马相如的写法,堆砌辞藻,铺陈夸张,内容却空洞。他想通过描写河东的富庶来讨好皇帝,这种奉承的意图很明显。所谓的宏大场面只是文字游戏,读起来让人厌烦。汉代赋体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沦为形式主义的产物。作者的才华浪费在这种应制文章上,实在可惜。甲辰初秋笔记于京西。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