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徒子好色赋
知书房
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看到美女时读宋玉,他告诉你:"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想追求时读宋玉,他教你:"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遇到情敌时读宋玉,他警告你:"此郊之姝,华色含光";被人拒绝时读宋玉,他讽刺你:"目欲其颜,心顾其义";自以为是时读宋玉,他揭穿你:"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更不用说"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任何时候,都能找到宋玉的影子。
宋玉把美色写得天花乱坠,却处处透着虚伪。他表面上赞美女性,实际上把她们当作玩物。他描写东家之子的美貌,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采。他攻击登徒子好色,自己却用更露骨的语言描写女性。
这种矛盾让人反感。他既要当道德君子,又要炫耀风流才子形象。他笔下的女性没有思想,只有外貌。他批判登徒子,自己却更沉迷于对女色的描写。
美色当前,谁能不动心?宋玉笔下的登徒子,被钉在好色的耻辱柱上千年,细读其文,却见人性本真在字里行间闪烁。当我们在二十一世纪重读这篇赋文,那些看似荒唐的辩解里,藏着超越时代的生命智慧。妻子蓬头挛耳,登徒子仍"悦之",这种在常人眼中的怪异审美,恰恰是真情至性的绝佳注脚。爱情本就不该是待价而沽的买卖,而应是冲破世俗樊篱的赤诚。
那些嘲笑登徒子的人,何尝不是戴着道德面具的伪君子?宋玉自诩"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却将邻家女子的痴情说成是"臣未之许也"的佐证。这种故作清高的姿态,比起登徒子直面欲望的坦荡,反倒显得矫揉造作。在礼教森严的战国时代,登徒子敢于承认自己对丑妻的眷恋,这种勇气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更接近人性的本真。当我们在现代婚恋市场里挑拣条件时,是否也该学学这份不计美丑的真挚?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批判者往往成为被批判对象的镜像。宋玉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完美标准苛责他人,自己却沉溺在构建理想女性形象的文字游戏里。这种双标就像当代社交媒体上对他人私生活的指指点点,批判者总以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却看不见自己鞋底沾着的污泥。登徒子的可爱,正在于他抛弃了这些虚伪的评判标准,把情欲当作吃饭喝水般的自然存在。
重读这篇赋,最动人的不是修辞的华美,而是其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在颜值即正义的今天,登徒子式的爱情观反而显出异样的光彩。他教会我们,真正的亲密关系应当超越皮相的束缚,直抵灵魂的共鸣。当整容医院门庭若市,当美颜软件篡改真实,登徒子对丑妻的忠贞反倒成了稀缺的品质。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方式,或许才是对抗这个看脸时代的最佳良药。
古之赋者,意在讽谏,微言大义,婉而多风。今之赋者,徒尚辞藻,堆砌典故,失其本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看似辩白自证,实则暗藏机锋,以登徒子之好色,反衬己之守礼,更以秦章华大夫之"发乎情止乎礼"为镜鉴,可谓深得讽喻之旨。今人读之,当思其言外之意,非徒赏其文采也。
昔者宋玉遭谗,言其好色,乃作此赋以自明。其言登徒子之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而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此非真好色者乎?反观宋玉,邻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宋玉"三年于兹矣,未敢望也"。两相对照,高下立判。此中机杼,今人读来犹觉其辩才无碍,妙趣横生。
然细味之,宋玉之赋,非徒为辩白而作。其引秦章华大夫之言"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实为全篇点睛。古人云"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之谓也。今之世风,或纵欲无度,或虚伪矫情,能如宋玉所言守礼者鲜矣。每见青年男女,或沉溺美色,不知节制;或假道学之名,行压抑之实。二者皆失中道,岂不悲哉?
吾尝见今人论情爱,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或言"颜值即正义",唯外貌是取;或言"内在最重要",全然不顾自然吸引。殊不知宋玉早于两千年前已示中道:慕少艾乃人之常情,然须以礼义裁之。此理亘古常新,惜今人多昧焉。
读《登徒子好色赋》,当知其非徒为辞赋之佳作,实为处世之宝鉴。宋玉以谐谑之笔,写严肃之题,寓教于乐,良有以也。今人若能于此有所悟,则于男女之际,庶几可免过与不及之弊矣。
古人论美,重在德容兼备,内外相谐,如《诗经》"窈窕淑女"之谓,非徒以色相取人。今人论美,则专务形貌,以纤腰皓齿为能事,至于品德修养,反视为无足轻重。读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不禁感慨古今审美之异趣,更觉今人赏美之道,未免流于肤浅。
宋玉此文,表面论色,实则讽世。其写东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固是描摹美色之绝唱,然细味其文,实含深意。今之好色者,只见其描摹美色之工,却不解其中讽喻之旨,诚可叹也。文中登徒子之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而登徒子仍"悦之",此非真能赏美,实乃好色无度之证。宋玉借此暗讽楚王好色,可谓妙笔。
今人读此文,多着眼于宋玉描绘美人之笔法,以为可供猎艳之资。此辈之见,恰如买椟还珠,徒取其表而遗其神。实则此文最可玩味处,在其以美丑对比揭露人性弱点。笔者每见当代某些"网红"刻意效颦东邻之子,涂脂抹粉以求关注,却不思修德,此真可谓学步邯郸,失其故步。
宋玉之文,虽历两千余载,而人性未改。今之登徒子辈,或藏身网络,以言辞挑逗;或混迹市井,以钱财诱色。其行径虽异,其本质则同。读此文当知:美色如花,终有凋谢之时;唯德行文章,方能历久弥新。若徒以貌取人,不论其行,则与登徒子何异?
细品《登徒子好色赋》,深感古人立言之妙。今人若只作猎奇观,未免辜负作者苦心。真正解人,当从此文中悟出处世之道,方不负宋玉当年挥毫之志。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