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7349
2025年09月04日
檀道鸾的《续晋阳秋》里经常出现"秋"这个意象。书里写"秋气肃杀,草木摇落",这是第一次提到"秋"的场景。"肃杀"这个词用来形容秋天的气氛,让人觉得冷清又压抑。这种描写不是随意的,而是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化的感受。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描写。比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用了"秋风""白云""雁"这些意象。这些词反复出现,让人感觉作者在表达什么,但又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 檀道鸾生活在东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写这些秋天的景象,可能是在说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但问题是,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象征性的语言? 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觉得困惑。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太明白。那些秋天的描写很美,但总觉得背后藏着什么。也许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真正看懂他的意思。
续晋阳秋
知书房
续晋阳秋
檀道鸾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竹书纪年
知书房
竹书纪年
佚名 著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作者司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史料,花19年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这段错综复杂之历史写成年经事纬之巨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汉官六种
知书房
汉官六种
孙星衍 著
10卷。清人孙星衍校辑。包括《汉官》1卷,东汉王隆撰;《汉官解诂》1卷,东汉胡广注;《汉旧仪》(又称《汉官旧仪》)2卷,东汉卫宏撰;《汉官仪》2卷,东汉应劭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或省称《汉官典仪》、《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1卷,东汉蔡质撰;《汉仪》1卷,吴丁孚撰。以上6种,原书早佚,经孙星衍校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其《汉旧仪》上下两卷系采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所刊《永乐大典》本,孙氏校证后,又别作《补遗》2卷附后。6种之中,《汉旧仪》、《汉官仪》分量最大。《汉旧仪》专载西汉一代,以职官制度为主,兼述皇帝起居、皇后亲蚕、祀典、皇帝诸侯丧葬等杂事。其余5种则仅记两汉官制。此6种书虽已非完篇,但仍不失为探讨两汉官制与礼仪制度之重要资料。
精选书评
知书客659598
从立夏到白露,断断续续读完这本《续晋阳秋》。中间第五卷残缺不全,只能看后人补写的部分。这本书讲东晋的事,但很多记载模糊不清,人物关系也很混乱。作者想模仿《春秋》的写法,可是内容支离破碎,读起来很吃力。有些地方明显是后人加的,和前面接不上。看完了还是搞不清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次阅读让我很困惑。庚子年初冬记于北京。
续晋阳秋
知书房
续晋阳秋
檀道鸾
知书客913851
续晋阳秋,真乃史家之绝唱!不读此卷,不知春秋笔法之精妙。悲从中来看得,兴高采烈时也看得。庙堂之上宜读,江湖之远更宜读。少年读来长智,白发读来增慧。可当史书细品,可作故事闲览。一字一句皆是血,半卷半篇总关情。读罢掩卷,恍若亲历两晋风云,看尽人间沧桑。历代兴亡,尽在字里行间。欲知华夏魂,必观此书!
续晋阳秋
知书房
续晋阳秋
檀道鸾
知书客206477
好书,历史的活字典。想看就看,想停就停。上班时能读,下班后也能读。专家能看明白,普通人也能看懂。心情好时该读,心情差时更要读。发呆不如看书,瞎想不如读史。读史让人清醒。这本书把东晋的事说得透透的,没有废话,全是干货。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古人的烦恼和现在人的烦恼其实差不多。读完了会觉得,原来我们都在重复历史。
续晋阳秋
知书房
续晋阳秋
檀道鸾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