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官六种
知书房
汉官六种
孙星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汉官六种》像一册泛黄的官牍,在竹简与纸张的缝隙间透出两千年前的呼吸。读这样的书,须得用手指捻着页脚慢慢翻,生怕惊动了那些沉睡的官衔与俸禄数字。汉代官制研究总带着几分考古的意味,你得像清理青铜器上的绿锈般,一层层剥开那些秩次、职掌的记载,偶尔会在某个不起眼的注疏里,撞见司马迁都不曾写尽的庙堂秘辛。
这六种散佚又辑佚的文本,拼凑起来像幅残缺的职官图。孙星衍的辑本固然珍贵,可那些断简残篇总让人想起未央宫遗址里破碎的瓦当——你明明知道它们曾经严丝合缝地构成某种秩序,如今却要靠想象来填补缺口。读《汉官仪》时尤其如此,应劭记录的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短短八字背后,藏着多少今人难以揣度的权力运作。我常对着"尚书令秩千石"这样的记载出神,心想这般微末俸禄,如何撑得起《后汉书》里那些搅动朝野的尚书台?
辑佚文本的妙处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就像看汉代画像砖,残缺处反而给想象留了白。《汉官六种》里那些俸禄数字,活像是从收支账簿上撕下的残页。读着"太尉月俸三百五十斛",眼前忽然浮现大司农属官拨算珠的模样。但最动人的还是那些制度缝隙里的人影,比如《汉旧仪》里提到"丞相府门无阑",不禁让人揣测:这是彰显"开门理政"的胸怀,还是防范刺客的机巧?班固在《汉书》里没说的细节,倒在这些官制文献里露出了马脚。
今人读官制文献总带着现代行政学的眼光,这其实是个误会。汉代那套"三公九卿"的体系,骨子里是阴阳五行与政治权谋的混血儿。你看《汉官典职仪式选用》里记载的"冬至阳气始生,故天子居明堂左个",就知道这套制度根本不能用今天的科层制理论来解剖。我特别喜欢翻看那些祭祀仪注,太常属官们捧着玉帛在圜丘上转圈的描述,比《周礼》更鲜活,仿佛能听见他们衣裾摩擦的窸窣声。
辑本最恼人的是那些方括号里的推测文字。孙星衍他们补的缺,有时像瓷器上的锔钉,虽然弥合了裂缝,却破坏了整体的气韵。但转念一想,若无这些清代学者的爬梳,我们连未央宫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读着读着,突然在某页发现"卫尉掌宫门屯兵"的记载,与《史记·酷吏列传》里王温舒的故事对上了号——这种跨越文本的印证,比侦探小说里找凶手还刺激。
夜深时翻到《汉官解诂》里"刺史以六条问事"的条文,忽然意识到这套监察制度竟沿用至今。那些看似枯燥的职官记载,原来早把中国官僚体系的基因密码刻在了竹简上。合上书时,窗外的霓虹灯恰好把"汉官六种"四个字映在墙面上,恍惚间觉得未央宫的影子正叠在住建局的招牌上。读这样的书,终究会明白制度不过是人性的另一张面具。
工作不顺时翻阅《汉官六种》,发现制度的严密远超想象。汉代官制用四百余年建立体系,从中央到地方,每一级都有明确职责。我做了五年公务员,知道流程繁琐,规则复杂,但比起汉代还是简单很多。我想追求效率,又想遵守制度。我不能像古代酷吏那样死守条文,也不能像现代激进派那样全盘否定传统。可能要到更高职位才能真正理解这套体系的价值。书里记载的官名、秩级、属吏,看似枯燥,却是理解古代政治的基础。
《汉官六种》里记载的汉代官制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古籍中提到"刺史"这个官职,书上说它是监察地方的,但具体管什么、怎么管,写得特别模糊。刺史的职责好像很重要,可读了好几遍还是搞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大权力。
书里还提到"九卿"制度,说这是中央的重要官职。但九卿各自负责什么工作,每本书的说法都有些差别。有的说太仆管车马,有的又说还管别的事。这种不一致让人很困惑,不知道哪个说法更准确。
更让人头疼的是地方官制。郡守和县令的关系在书里写得特别复杂。有时候郡守能管县令,有时候又好像各管各的。这些官职的级别和上下级关系,读了好几遍还是理不顺。
这些古籍的记载方式也很奇怪。同一件事,不同书的写法不一样。有的详细,有的简略,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想弄清楚汉代官制的真实情况,光看这几本书好像远远不够。
古之学者治史,必究典章制度,考镜源流,以明得失。今人读史,却多浮光掠影,猎奇于宫闱秘事,争辩于帝王心术,殊失史家本旨。近日重读《汉官六种》,愈觉古人治学之精微,制度考订之详实,非今人所能及。书中备载汉官仪制、秩禄考课,虽琐细如俸粮几何,亦必详录。此等治学态度,恰似老匠人雕琢器物,不厌其烦,务求毫厘不差。
今人治学,多好标新立异,每以颠覆传统为能事。殊不知制度沿革,自有其内在脉络。《汉官六种》所载典章,上承秦制,下启魏晋,实为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之锁钥。读至"三公九卿"之设,可见权力制衡之妙;考"察举征辟"之制,乃知后世科举之源流。这般制度设计,非但关乎一时一地之政事,更蕴藏着治国安邦的深意。
最令人感慨者,莫过于书中对官吏考课之记载。"四科取士"重德行,"岁课殿最"严考绩,今人读来,不免汗颜。当今之世,跑官要官者众,真才实学者寡;钻营取巧之风盛,实心任事之人稀。每读《汉官六种》中"刺史行部""郡国上计"诸制,未尝不掩卷长叹:古人设计何等周详,今人践行何其疏漏!
此书虽为考订官制之作,却处处可见治世之道。如"丞相府东曹掌郡国二千石长吏迁除",可见用人权之重要;"大司农掌谷货",则知经济命脉之关键。而今人读史,往往忽略制度根本,专务奇闻轶事,岂非舍本逐末?读此书者,当如老吏断狱,细究条文;又如良医诊脉,洞见机理。制度虽更迭千年,其中治乱之理,至今犹可借鉴。
掩卷沉思,忽忆太史公言"通古今之变"。读《汉官六种》,正可窥见汉家制度如何承前启后。今人若只知追逐时尚,不究制度本源,终是浮萍无根。读此书,不独为考据之用,更为明理之资。制度背后,实有大道存焉。
汉制千年,窥一斑而已。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