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晋阳秋
知书房
续晋阳秋
檀道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古之史家修史,在求微言大义,秉笔直书,为后世立镜鉴。今之史家修史,在求媚上邀宠,曲笔阿世,为稻粱谋。古之史官重视气节,如董狐直笔,崔杼弑君而不讳;今之史官将史笔作为晋身之阶,为求显达,颠倒黑白,不知廉耻,实在令人叹息。
今读《续晋阳秋》,感觉其中许多记载至今仍有价值。比如记载桓温北伐之事,既写出其收复洛阳之功,也不讳言其枋头败绩。这比现在某些史书一味歌功颂德要真实得多。又比如记载谢安执政,既记其淝水之战的功绩,也写其晚年失政之过。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实在难得。
现在的史书往往充满阿谀之词,为当权者涂脂抹粉。看到《续晋阳秋》这样直书史实的著作,不禁让人感慨古今史家操守之别。古人著史,唯恐失真;今人修史,唯恐不媚。想到史道沦丧至此,实在令人痛心。
书中关于东晋末年政局动荡的记载尤其详实。比如记述司马道子专权乱政,导致孙恩起义;又如实记载桓玄篡位始末。这些史实放在今天来看,仍然发人深省。可惜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读这样的史书,更不用说效法古人秉笔直书的精神了。
读完《续晋阳秋》不禁感叹,古人的政治智慧真是令人折服。书中对东晋末年乱局的记载,让我们看到在那个诸侯割据的年代,真正能维系政权的不是刀剑,而是文人的风骨与气节。桓温、谢安这些人物在乱世中展现出的从容气度,比任何兵戈都更有力量。他们深知单靠武力征服只会埋下更多祸患,唯有以德服人才能长治久安。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书中记载的政权更替证明,纯粹的道德教化确实难以抵挡乱世的刀光剑影。这让我想到,道德与武力就像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东晋士族能够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百年,正是因为他们既坚守礼法道德,又不失时务地运用权谋。这种平衡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古人留下的不仅是历史教训,更是一种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经典啊,值得一看。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直到今年32岁我才第一次读完这本不太有名的《续晋阳秋》。我没想到这本书能写得这么好。书里写的事情都很真实,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人物的想法和做法都很合理,读起来特别顺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一点都不会让人糊涂。
我以前以为这种续写历史的书肯定不好看。现在我明白了,是因为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这类书的价值。这本书把东晋后期的故事写得特别生动,每个人物都很鲜活。
我特别喜欢书里写的那些人物。他们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的经历都很特别。比如桓温北伐失败后的不甘心,谢安在淝水之战前的压力,王导晚年的孤独。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遗憾和无奈。
我在想,要是桓温北伐成功了会怎样?要是谢安没有打赢淝水之战会怎样?要是王导能再多活几年会怎样?这些假设让这些历史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他们的成败得失都牵动人心。
书里写了很多细节。比如桓温在军帐里看地图的样子,谢安下棋时听到捷报的反应,王导一个人喝酒时的神情。这些细节让人感觉好像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情景。
读《续晋阳秋》的过程,在众多历史笔记中堪称一场酣畅淋漓的享受。这种愉悦感源自多个层面的精妙呈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既不失客观公允,又能注入鲜活的个人色彩。比如记述桓温北伐时,既肯定其"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的慷慨壮志,也不讳言其晚年"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骄矜心态。这种立体呈现让人物从故纸堆中跃然而出,远比《晋书》中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描写高明得多。
尤其欣赏作者对谢安形象的塑造。淝水之战前夕,这位江左名相既下棋赌墅展现从容气度,又暗中调兵遣将显露运筹帷幄的本色。书中通过"小儿辈大破贼"的经典场景,将举重若轻的政治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世说新语》中碎片化的记载相比,显然经过了更为系统的思考与艺术加工。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像某些史家那样刻意神化谢安,而是如实记载了他晚年因司马道子专权而产生的忧愤,让这位"江左风流宰相"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叙事的连贯性也令人称道。书中将东晋中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演变梳理得脉络分明,从桓温专权到谢安执政,再到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的权力拉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让读者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淝水之战后续影响的手法——既写前秦的土崩瓦解,也不忘交代东晋内部因此产生的新的权力失衡,这种全局视角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比起干巴巴的《晋书》本纪,这种有血有肉的叙事方式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脉搏的真实跳动。
文笔的考究程度更是一绝。书中既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般典雅的诗意描写,也不乏"新亭对泣"这样极具画面感的历史场景再现。最打动我的是记述王羲之兰亭雅集那段文字,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时空苍茫感写得入木三分。这种文学性表达非但没有损害史实的严谨性,反而让历史情境获得了更为生动的呈现方式。相较之下,唐代官修史书那种程式化的笔法就显得索然无味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许多生活片段——如士族子弟的清谈场景、寒门士子的晋升之路、甚至建康城里的市井风貌——都提供了观察晋代社会的绝佳窗口。特别喜欢关于"麈尾清谈"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个小小的文化符号,将东晋士族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栩栩如生。这种对历史肌理的细腻把握,远非那些只关注帝王将相大事记的史书可比。
在价值取向上,作者表现出难得的通达与包容。既肯定王导"镇之以静"的维稳政策,也赞赏温峤"戮力王室"的进取精神;既能理解庾亮急于求成的改革热情,也体谅周顗委曲求全的政治智慧。这种多元视角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简单评判,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抉择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尤其欣赏书中对陶侃的评价——既突出其"运甓习劳"的勤勉本色,也不回避其与士族集团的紧张关系,这种平衡的史观在今天看来仍具启发意义。
作为历史见证,《续晋阳秋》最珍贵之处在于它保存了官方史籍刻意回避的许多真相。比如关于司马昱与桓温的微妙关系,书中披露的密谈内容远比正史记载更为可信。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就像拼图的关键部件,让读者得以重新拼凑出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对门阀政治的描写,那些关于"王与马共天下"的具体运作细节,为理解东晋特殊政治生态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掩卷之际,不禁感慨这部著作的独特价值。它既不是刻板的编年体史书,也不是猎奇的稗官野史,而是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魅力的历史叙事典范。作者通过敏锐的史识与优美的文笔,将那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永久定格在文字之中。在众多记述晋代的史料中,这部作品就像一颗被岁月打磨得愈发温润的明珠,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每次重读,都能从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述中品出新的意味,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吧。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