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我向来对《资治通鉴》这类"帝王教科书"持保留态度。虽然它被捧为"史学双璧"之一,但说到底不过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看的统治手册。梁启超说得好,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罢了,而《资治通鉴》不过是把这家谱编得更系统些。
翻开这部294卷的巨著,扑面而来的尽是些权谋之术。司马光自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实则通篇都在教导统治者如何驾驭臣民。他用"臣光曰"的形式大发议论,却鲜少站在百姓立场思考问题。这种居高临下的史观,在今天看来实在令人不适。
全书按编年体例记事,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表面上看是记录历史,实则处处渗透着司马光本人的政治主张。比如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刻意贬低,对保守派的一味袒护,都显示出强烈的个人偏见。这种借修史之名行党争之实的做法,实在难称客观。
《资治通鉴》最令人诟病的是其"忠君"的价值观。司马光把"礼"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只要遵守礼制就能天下太平。这种迂腐的论调,在变法图强的宋代显得格格不入。更可笑的是,他一边强调礼制的重要性,一边又详细记录历代帝王如何破坏礼制。这种自相矛盾,恰恰暴露了传统史学的虚伪。
当然,平心而论,《资治通鉴》在史料编纂上确有可取之处。它删繁就简,条理清晰,对初学者了解历史脉络确有帮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一,它经过严格筛选,许多重要史实被刻意忽略;第二,它的评论充满道德说教,往往偏离事实;第三,它的价值判断完全服务于统治需要。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读史应该有不同的视角。历史不该只是记录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不该只讲权谋斗争,更要探讨制度演进;不该一味强调忠孝节义,而要思考人性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资治通鉴》教导人们安分守己,却从不鼓励独立思考;它强调秩序稳定,却忽视社会进步;它推崇道德教化,却无视制度创新。这种保守的历史观,与现代社会的开放精神格格不入。正如胡适所说:"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乃是叫人明白的。"
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效法古人,而是要从过去汲取智慧;不是为了崇拜权威,而是要保持批判精神;不是为了重复老路,而是要开辟新途。从这个角度看,《资治通鉴》的价值实在有限。
当代史学家如黄仁宇、史景迁等人早已突破传统史学的窠臼。他们用"大历史"的视野,关注社会经济变迁;用跨学科的方法,还原历史现场;用平民化的笔触,书写普通人的故事。这种新的史学范式,远比《资治通鉴》的陈旧框架更有生命力。
说到底,《资治通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了解古人思想的窗口,但绝不能奉为圭臬。历史研究贵在求真,而非崇古;贵在创新,而非守旧。带着这样的认识去阅读《资治通鉴》,或许才能避免被其保守思想所束缚。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背诵古籍,而在于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传统。
历代帝王糟粕藏
读了《资治通鉴》,越读越觉得历史总在重复。那些几百年前的权力斗争,放在今天看也差不多。人为了往上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司马光写这些不是为了讲大道理,只是把事实摆出来。读的时候会突然发现,现在的某些人和故事里的角色简直一模一样。
看那些皇帝和大臣斗来斗去,特别有意思。有时候大臣赢了,有时候皇帝赢了。但不管谁赢,老百姓其实都差不多。书里写了很多聪明人,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解决问题,可是最后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最让人感慨的是,很多当时觉得天大的事,过几十年再看根本不算什么。现在工作里遇到的糟心事,可能也是这样。看看古人怎么处理的,心里会舒服点。
司马光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快节奏的当下,《资治通鉴》像一壶陈年普洱,愈品愈有深意。我总在睡前翻几页,那些千年前的刀光剑影,竟比手机推送的碎片信息更让人心静。
这部编年体巨著藏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长卷里,司马光用"臣光曰"三字道尽人间至理。最近读到唐太宗"以铜为镜"那段,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那些失败者的教训,成功者的谋略,在格子间的职场里居然出奇地实用。
父亲总说年轻人该多读史书,我却嫌文言文艰涩。直到在旧书店淘到柏杨版白话本,才发现历史可以这样鲜活。苻坚淝水之战的刚愎自用,刘秀昆阳之战的绝处逢生,每个故事都像职场生存指南。现在出差总带着Kindle版,在高铁上读一段楚汉相争,比刷短视频充实得多。
特别迷恋书中那些小人物逆袭的故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至今读来血脉偾张。上周项目受挫时,正好读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段落,突然就释然了——原来暂时的挫折,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浪花一朵。
最近开始做读书笔记,把历代名臣的处事智慧分类整理。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写在便签上,贴在办公电脑旁;谢安的"小儿辈大破贼"则记在会议本扉页,提醒自己临大事要有静气。朋友笑我像穿越来的幕僚,可谁知道这些古籍里的智慧,真的能帮我在季度考核中反败为胜呢?
夜深人静时,常想起司马光十九年著书的坚持。洛阳那些寂寞的编纂岁月,最终淬炼出这部照亮千年的明镜。合上书页,茶已凉了,但胸中热血未冷——原来我们读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永不褪色的人生答案。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