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作者司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史料,花19年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这段错综复杂之历史写成年经事纬之巨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更多
书评  · 9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52294
资治通鉴,帝王必读,治国至典。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25328
推荐⭐⭐⭐⭐⭐⭐ 这是三年前第一次翻开《资治通鉴》时的情景,那时只觉得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直到去年在洛阳参观司马光独乐园遗址,看到那块"警枕"石,才真正被这位史学家的精神所震撼;最近重读《通鉴》,特别是读到"三家分晋"这一段,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记得那天细雨蒙蒙,我站在独乐园遗址前,导游说这就是司马光耗时十九年编纂《资治通鉴》的地方。园中那块形似枕头的青石格外引人注目——相传司马光为了不贪睡,特意用圆木做枕,取名"警枕",稍一翻身就会惊醒,立即起身继续著述。这种"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治学精神,让我这个现代人汗颜。站在遗址前,仿佛看见那位身着布衣的史学家,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翻开《资治通鉴》第一卷,开篇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的历史。司马光选择从这里写起,用意深远。他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开端,周天子竟然承认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的事实,无异于自毁礼法纲纪。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部史书要叫"资治通鉴"——它不仅是记录,更是镜鉴。就像司马光在《进书表》中说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最让我震撼的是《通鉴》记载的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司马光以冷峻的笔触描述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如何被猜忌蒙蔽双眼,导致太子刘据被迫起兵,最终酿成数万人丧生的人间惨剧。"上居建章宫,召太子,太子已杀江充,发兵与丞相刘屈氂战于长安市中,死者数万人。"寥寥数语,却道尽权力斗争的残酷。读到这里,不禁想起现实中那些因猜忌而酿成的悲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通鉴》中关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记载尤为精彩。司马光详细记述了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特别是那段著名的"以铜为镜"的对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重读,更觉字字珠玑。在洛阳的魏征墓前,我仿佛看见那位敢于直谏的良臣,正在向太宗进言的身影。这种君臣相得的景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有《通鉴》记载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司马光不吝笔墨地描写了这位北宋名臣在边关时的作为:"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去年在岳阳楼看到《岳阳楼记》的碑刻,忽然明白为什么司马光要如此详细地记载范仲淹的生平——他们本就是精神相通的同道中人。 读《资治通鉴》最奇妙的感觉是,明明写的是千百年前的事,却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比如读到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安禄山时,就会想起那些被权力腐蚀的当代案例;看到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的记载,又会联想到某些地区的动荡局势。司马光的史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权力运作的本质。 记得在独乐园遗址的展览馆里,看到《资治通鉴》的手稿影印件,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令人惊叹。据说司马光为写这部史书,参考的史料堆满了两个房间,最后删削成三百多万字的定稿。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尤其珍贵。有时候深夜读《通鉴》,会不自觉地放轻翻页的动作,生怕惊扰了那位伏案工作的古人。 重读"赤壁之战"这一段时,我被司马光的叙事艺术折服。他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渲染火攻的戏剧性,而是冷静地分析战前形势:"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这种客观中立的笔法,反而让历史更加真实可信。去年乘船经过赤壁古战场,江水依旧东流,却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司马光隐藏在史实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无论是记载"文景之治"的与民休息,还是批评隋炀帝的穷奢极欲,都能感受到他希望通过历史警示当世的良苦用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智慧。每当生活中遇到困惑,翻开《通鉴》总能找到启发——或许这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吧。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7980
谈及《资治通鉴》,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智慧光芒的治国方略。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被教科书束缚的读者,我常常被这部编年体巨著中那些鲜活的细节所吸引——那些被正史一笔带过的小人物命运,那些在朝堂辩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甚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天气记录,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记得第一次翻开这部大书时,我原以为会看到枯燥的政治说教,却意外发现司马光笔下的历史竟如此生动。他写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不仅记录其"舞文巧诋"的办案手段,更细致描写了这位权臣最后在政治斗争中"引刀自决"的戏剧性结局。这种不避讳人性复杂面的笔法,让历史人物从纸面上站了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闲笔的记载:某年某月"大旱""蝗虫起",或是某地"桃李冬华"的反常天象。这些自然现象的记录,不仅为历史事件提供了背景,更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在天人感应的思维框架下理解世界。 作为一个习惯在阅读时天马行空联想的读者,我常常会想:如果生活在司马光笔下的某个时代,会是怎样的体验?比如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作为一个普通书生,是否真能感受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气象?又或者身处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目睹"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的惨状时,会作何感想?这种将自身代入历史情境的阅读方式,或许不够学术,却让那些遥远的年代变得触手可及。 司马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保持了史家的客观冷静,又处处流露出对治乱兴衰的深刻思考。他写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时笔端含情,记唐玄宗晚年昏聩时又暗含惋惜。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比直白的道德评判更有力量。我特别欣赏他在记载重大事件后附上的"臣光曰"评论,这些文字既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见识,又保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比如他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批评,对唐太宗"纳谏如流"的赞赏,都体现出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 有趣的是,这部旨在"资治"的史书,反而因其详实的记录而保存了大量社会生活的细节。书中关于物价波动、漕运改革、科举制度的记载,都成为研究古代经济社会的珍贵素材。作为一个对日常生活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在这些看似枯燥的行政记录中发现惊喜。比如记载唐代宗时期"米斗千钱"的物价数据时,连带描述了当时百姓"有易子而食者"的惨状,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动荡年代的社会图景。 《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司马光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他记录玄武门之变时,既写李世民被迫反击的无奈,也不讳言其诛杀兄弟的残酷;叙述武则天称帝时,既肯定其治国才能,又批评其任用酷吏。这种不简单贴标签的叙事方式,展现出历史的多维面相。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或许不必完全认同司马光的价值判断,但他这种力求全面呈现历史真相的态度,至今仍值得敬佩。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重读这部编年体巨著别具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一堆孤立的事件,而是环环相扣的过程;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理解制度变迁需要长时段的观察。每当我被当下某个热点事件困扰时,翻开《资治通鉴》总能获得某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原来类似的情节,早在一千年前就已上演过;而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古今并无二致。 这部书写了十九年的巨著,最终成为映照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司马光用他严谨的史笔告诉我们:历史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盏明灯。在这个意义上,《资治通鉴》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教科书,更是每个普通读者理解中国文明的钥匙。每当我合上书卷,那些曾经鲜活的历史场景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而司马光埋首书斋、笔耕不辍的身影,也成为了中国史学传统最动人的象征。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5610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资治通鉴》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