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佚名

竹书纪年

佚名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7849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4634
《竹书纪年》作为一部上古史书,其价值不仅在于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史观的视角。这部书以竹简为载体,以编年为体例,将远古帝王的事迹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最初的模样。读这部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最原始的历史真实。 这部史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直书精神。它不像后世史书那样为尊者讳,而是如实记录了诸多帝王更迭的真相。比如记载"太甲杀伊尹"一事,就打破了传统史书对圣君贤相的完美塑造。这种不避讳、不粉饰的态度,正是史家应有的风骨。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历史本就该如此真实,何必为了某种价值观而刻意修饰?这种直笔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研读历史的人学习。 《竹书纪年》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系统性。从夏启建国到周幽王亡国,近两千年的历史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一代帝王在位时间、重要事件、天象变化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严谨的编年方法,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天文现象的记载,比如"五星聚于房"这样的记录,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展现了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 这部书虽然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它记载的"伊洛竭而夏亡"、"三川竭而周亡"等自然现象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这种将自然与人事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也反映了先民对宇宙规律的探索。读这些记载时,我常想:或许古人比我们更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时。 有人说《竹书纪年》的记载与儒家经典不符,质疑其真实性。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差异才显得珍贵。历史研究需要多元视角,不能因为不符合某种既定认知就否定其价值。就像书中记载的"舜囚尧"一事,虽然颠覆传统认知,却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这种另类记载,恰恰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历史的机会。 读完《竹书纪年》,最深的感受是:历史不是单一维度的叙事,而是多棱镜下的真实。这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载了什么,更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上古史的一元化想象。在今天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历史,像《竹书纪年》这样敢于记载不同声音的史书,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1880
白岩松说过:"现代人知道的事很多,明白的道理很少。古人时间多,想得深。"我开始关注古代留下的智慧。《竹书纪年》就是这样的书,它和《史记》不一样,记录了很多官方史书没写的事。 这本书原本写在竹简上,后来出土又被整理。它的写法很简单,按年份记事情,没有太多修饰。但内容很特别,比如写舜让位给禹,和传统说法不同。这种差异让人思考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开始收集关于《竹书纪年》的资料。它记载了从五帝到战国的历史,特别对夏商周三代写得详细。有些内容证实了甲骨文的记录,比如商王世系。这对研究古代很有帮助。 今天下午,我重新读了魏国部分的记载。它写魏惠王称王的时间和其他史书不一样。这种差异需要对照其他材料来研究。虽然有些内容可能有争议,但提供了新的视角。 《竹书纪年》还记录了一些自然现象,比如日食、地震。这些可以用来研究古代天文和地理。它写"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这种记载在别的书里看不到。 这本书虽然残缺,但很珍贵。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不同侧面。有些学者用它来考证《史记》,发现有出入的地方。这提醒我们历史研究要参考多种材料。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8320
古史零落,真相或存其间。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1494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