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佚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更多
书评  · 6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2315
翻开《竹书纪年》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青铜器上未冷的余温。那些被时光磨洗得发亮的竹简文字,在眼前铺展开来时,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这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穿越三千年的铜镜,照见我们至今仍在重复的人性轨迹。 读到"伊尹放太甲"的段落时,手指不自觉地停在竹简纹路的凹陷处。这位贤相冒着被世人误解的风险,将昏庸的君主放逐到桐宫反省,三年后见到太甲真心悔过才还政于他。这种近乎固执的坚守,让我想起现代职场中那些坚持原则的前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权力与道德的拉锯战从未停歇,但总有人选择做那个不合时宜的守夜人。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记录的天象异变。古人将星辰位移与人间祸福相连,看似迷信,实则藏着大智慧。就像现在我们都懂得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关联,先民们早就在用他们的方式理解宇宙法则。那些被详细记载的日食、彗星,何尝不是人类对未知永恒的敬畏?这种敬畏心,恰恰是我们这个数据时代最稀缺的珍宝。 在读到各国征战的部分时,突然发现那些尔虞我诈的计谋,与今日商战中的策略何其相似。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智慧,放在当下就是格局与远见。历史从不重复,但人性的曲线永远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波动。有时候深夜合上书卷,会觉得这些竹简上的墨迹仍在呼吸,它们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预言。 特别想跟正在创业的朋友分享书中关于郑国子产改革的故事。这位春秋时期的改革家,在推行新政时遭到强烈反对,却坚持"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现在想来,所有推动时代进步的人,大概都需要这种近乎悲壮的决心。每次遇到困难时重读这些段落,就能获得跨越时空的力量。 这部写在竹片上的史书最神奇之处,在于它既冷静得像手术刀,又温热得像祖辈的手掌。当现代生活的焦虑袭来时,我总爱随手翻几页。那些看似枯燥的"某年某月某日"背后,藏着永恒的生活真谛:兴衰更替中不变的,是善良的价值,是坚持的意义,是面对无常时那份坦然的智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三千年前的文字,至今还能给现代人以抚慰。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267
接触《竹书纪年》纯属偶然。那是在图书馆古籍区闲逛时,一本装帧朴素的线装书突然闯入视线。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读了大半辈子书的人,竟是从这本残卷才开始真正触摸到中国历史的脉搏。记得当时翻开泛黄的纸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腐朽气息,而是一种令人战栗的鲜活感——这分明是一部被时光掩埋了两千年的纪实文学。 《竹书纪年》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的"不正经"。与正统史书刻意营造的庄严叙事不同,这里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史事直白得近乎粗鲁。尧舜禅让?竹简上明明白白写着"舜囚尧于平阳";伊尹辅政?白纸黑字记着"伊尹放太甲于桐宫而自立"。这些颠覆性的记载像一记记耳光,把我们从儒家编织的温情神话中打醒。我常想,若是司马迁当年能看到这批魏襄王墓出土的竹简,《史记》该是怎样一副面貌?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离经叛道",反而让竹书显得格外真实——毕竟权力斗争从来都不像礼乐教科书描写的那么优雅。 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细节记载。比如"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短短十二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周天子率军渡过汉水时,突然遭遇犀牛的戏剧性场面。这种白描式的记录方式,比后世史官绞尽脑汁炮制的"微言大义"更令人信服。有时深夜读至兴处,恍惚能听见竹简在手中沙沙作响,仿佛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历史真相正挣扎着要破土而出。 从文字风格来看,《竹书纪年》堪称"史家微博体"。全书没有一句废话,往往用三五个字就交代清楚重大事件。记战争不过"王伐某"三字,载灾异仅"地震""日蚀"二字,这种极简主义文风反而成就了特殊的史诗感。现代人写个请假条都要凑够三百字,古人记改朝换代却吝啬如斯,这种反差常让我哑然失笑。不过最妙的是,当你反复咀嚼这些看似干瘪的文字时,会发现每个字都像压缩饼干般饱含信息量,比如"共伯和干王位"的"干"字,把一场政变写得力透纸背。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那些"不合时宜"的天象记录。从"懿王元年天再旦"的奇异天象,到"昭王末年,五色光贯紫微"的星象异变,这些被后世史书刻意筛除的内容,在竹书中都得以完整保存。现代天文学家根据这些记载推算出西周确切纪年时,恐怕也要感叹古人观测之精确。我常想象这样的场景:某个星官深夜独坐观星台,在竹片上刻下"夜中星陨如雨"时,可曾想到这些文字会穿越三千年时光?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大的魅力在于打破了历史认知的舒适区。书中那些与主流记载相悖的内容,就像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思考的涟漪。比如关于夏朝"孔甲淫乱,夏后氏德衰"的直白记载,就远比《史记》中修饰过的版本更有说服力。读这样的文字时,总能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快感——原来我们都被精心编排的历史叙事骗了这么久。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现存《竹书纪年》其实都是转抄本,原简早在西晋永嘉之乱时就已散佚。这意味着我们读到的每个字都可能经过无数次的转录篡改,但即便如此,它依然保存着如此惊人的历史真相。这让我想起当代考古界的趣闻:某汉代墓葬出土的竹简,内容竟与流传本《竹书纪年》高度吻合。可见真正的历史就像地下的暗河,任你如何封堵,它总会找到出口。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捧读《竹书纪年》这样的古籍有种奇妙的仪式感。那些残缺的简文就像打碎的铜镜,每个碎片都映照出历史的不同面相。有时读到某条简短的记载,会突然怔住——原来《诗经》里那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背后,藏着"幽王娶褒姒,废申后"这样的宫闱秘辛。这种古今互证的阅读体验,比任何虚构小说都更引人入胜。 最后想说,读《竹书纪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所有历史叙事。当发现连"禹传子家天下"这样的基本认知都可能存在疑点时,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部命运多舛的竹简残卷,用它的残缺不全反而证明了:历史从来都不是单色的画卷,而永远是众声喧哗的竞技场。每次合上书页,都仿佛听见那些被正统史书过滤掉的声音,正在竹简的缝隙间窸窣作响。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1643
上古信史,抵牾通鉴。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690
翻开《竹书纪年》发黄的竹简,那些被刻意掩埋的历史真相便如毒蛇般窜出。这部被西晋盗墓贼偶然掘出的禁书,用最锋利的刀笔划破了儒家精心编织的道德神话,露出权力斗争最原始的狰狞。当司马迁在《史记》里歌颂尧舜禅让时,《竹书纪年》却冷冷记载着"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这哪里是圣王相授的佳话,分明是场血腥政变。 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圣君形象,在竹简的刻痕里碎成一地残渣。禹治水的丰功伟业背后,是启弑伯益的刀光;商汤放桀的仁义之举下,暗藏着"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的权谋。最讽刺的莫过于周穆王西巡的浪漫传说,竹简上只余"穆王北征,流彗星,王南巡不返"的冰冷结语。当青铜器上的铭文还在歌颂天命时,这些被深埋地下的竹简早已戳破了君权神授的谎言。 史官们用朱笔删改的何止是文字?整个上古史都成了任人打扮的傀儡。儒家将禅让制美化成道德乌托邦,却对《纪年》里"益干启位,启杀之"的记载视而不见。周公制礼作乐的背后,是"管叔、蔡叔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的权力倾轧。我们总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当盗墓贼挖出这些陪葬的竹简时,才惊觉连胜利者都在篡改自己的胜利。 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是看到那些被刻意抹去的血腥规则。夏朝"胤甲居西河,天有孽,十日并出"的记载,揭示的哪是什么天象异变?分明是十个部落首领争夺权柄的隐喻。商王盘庚迁都时"民不适有居"的抱怨,背后藏着多少贵族的断头台?这些被儒家伦理过滤掉的残酷真相,就像青铜鼎里凝结的血垢,再怎么擦拭也会在阳光下泛出暗红。 当我们在博物馆里赞叹青铜器的精美时,可曾想过那些器皿里盛过多少政敌的头颅?《竹书纪年》的价值不在于它记载了多少真相,而在于它证明了所有历史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那些被孔子删掉的"怪力乱神",或许才是权力游戏的真实规则。如今我们依然活在这样的轮回里——每个时代都在制造自己的神话,每个掌权者都在重写历史。唯一不同的是,现代人连竹简都不再需要,删除键一按就能让真相灰飞烟灭。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竹书纪年》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