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98039
2025年07月02日
癸卯仲春始读《匡谬正俗》,及至立夏方竟。颜师古考订讹误,匡正流俗,实为小学之功臣。然其论"貊炙"一事,强分南北,未免失之穿凿;辨"犹豫"二字,引证虽繁,终难惬人意。大抵唐人之学,精审有余而通变不足。每见其引经据典、穷源竟委处,未尝不叹其用心之细;而遇其胶柱鼓瑟、固执己见时,又不禁为之扼腕。丙午暮春剑堂漫笔。
匡谬正俗
知书房
匡谬正俗
颜师古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玉篇
知书房
玉篇
顾野王 著
南朝梁陈之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一部字书。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经史,擅于文字音义。《玉篇》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收字16917个,是继《说文》之后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编排的重要字典。顾野王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群书,网罗诸家学说,从而澄清是非,纠正错误。他在叙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训以备。”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解说颇详。对字形,注重篆隶的变迁。释字以音义为主,词义不明时,还有顾野王按语。异体字附在后面,注明另见。因原本已佚,留世只有若干残卷。此书在唐宋间曾经多次修订、增补。流传至今的是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孙强增字减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邱雍等又据孙强本重修,改名《大广益会玉篇》。
广雅
知书房
广雅
张揖 著
中国训诂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张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著作除《广雅》外,还有《埤仓》和《古今字诂》,惜二书亡佚,仅《广雅》存于世。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10卷。卷首有张揖《上广雅表》,自言此书分上中下3卷。唐以来析为10卷。《广雅》一书即广《尔雅》、续《尔雅》之意。他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以须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其两端,摘其过谬,今得用,亦所企想也。”
大戴礼记
知书房
大戴礼记
戴德 著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长期传习中逐渐定型,而附会为“大戴”之作。所收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 为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孔子三朝记八篇和曾 子十篇之于儒学,《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周卢辩注为通行之注。版本以明袁耿翻韩本为佳,《四部丛刊》即影此本。日本有正德六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注本以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可读。孙诒让《大戴礼记校补》、汪照《大戴礼记补注》等亦可参考。日人铃木隆一编有《大戴礼索引》。
精选书评
知书客877743
读《匡谬正俗》时,感觉颜师古特别较真。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前人的错误,就像在给古籍做手术。这本书里全是细节,但读着读着反而觉得亲切。古人写错一个字,他就立刻指出,这种态度让人佩服。现在的人读书很少这么认真了。颜师古干的是苦活,但让后人少走弯路。这种扎实的学问,今天看来格外珍贵。
匡谬正俗
知书房
匡谬正俗
颜师古
知书客843473
"匡谬正俗,非求胜于人,而欲明其理耳。"——《匡谬正俗》展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廓清迷雾的文化担当,这部凝聚唐人颜师古学术智慧的经典之作,以朴实的考辨笔墨揭示了语言流变与社会风俗的内在关联,其字斟句酌的正讹工作不仅诠释了"小学"功夫的深刻意义,更在典籍校勘与俗语探源之间架起通向文化本真的桥梁。
匡谬正俗
知书房
匡谬正俗
颜师古
知书客451113
有人翻开《匡谬正俗》,看到了颜师古对经典字句的严谨考订。有人则注意到他对古今异文的细致辨析。我读这本书时,感觉像一位老学者在耐心地纠正我的错误,告诉我每个字的来龙去脉。这本书凝聚了唐代学者的治学精神,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更需要这种扎实的学问态度。传统文化的根基需要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中华文明继续保持活力。
匡谬正俗
知书房
匡谬正俗
颜师古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