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39817
2025年06月30日
郑克这本《折狱龟鉴》,读着读着就会让人不禁想问:古人判案怎么就能这么通透?那些看似简单的断案方法,背后全是智慧啊。一个案子翻来覆去琢磨,有时候看得我都着急,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古人查案的执着劲儿吗?每回看到精妙处,都忍不住拍案叫绝。说到底,办案哪有什么秘诀,无非是用心二字罢了。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慎子
知书房
慎子
慎到 著
战国慎到撰,一卷。《汉书·艺文志》著录42篇,今存七篇及一些佚文,内容多为法治理论,如云“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大君任法而弗躬”,“官不和亲,法不遗爱”等。 《四部备要》收入一卷之五篇,系明人搜集残缺,重为编次之本。 清有严可均所辑,收入《全上古三代文》;缪荃孙有据明慎懋赏刻本移写之藕香移钞本,此本附补遗、校记,涵芬楼影印并收入《四部丛刊》;马国翰《玉函山房丛书》亦有所辑。
李克书
知书房
李克书
李克 著
一卷。周李克 (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李”或作 “里”,古字通用。李克为魏文侯之相。《汉书·艺文志》载儒家 《李克》七篇。佚已久矣。然《文选·魏都赋注》,明引《李克书》三语,最可珍贵;马国翰又从他书辑其对文侯语,合为一卷。陆玑 《诗疏》曰:“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为子夏再传弟子,而《汉书·艺文志》则认为克为子夏弟子。国翰以为子夏居魏,亲从问业。故班固云然,是说亦近情,皆因缘儒术。有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邓析子
知书房
邓析子
邓析 著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
精选书评
知书客353211
"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斯为善矣。"郑克笔下这短短十字,道破了中华法系千年的智慧精髓。这本南宋诞生的折狱宝典,既是古代司法经验的璀璨结晶,更闪烁着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当现代读者翻开这册泛黄的司法档案,会惊觉那些看似古老的审判智慧,至今仍在法庭的廊柱间低回。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客345927
有人从《折狱龟鉴》里学到了破案的技巧。有人看到了古代司法制度的智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在和一个老捕快聊天,他把自己几十年办案的经验都讲给我听,教我如何看人、如何审案。这本书记载的都是真实案例,每个案子都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公正断案,就得既懂法律又懂人心。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到现在都很有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客455845
这本书在图书馆翻了三四遍,很多人喜欢研究里面的破案技巧,我却更佩服郑克记录这些案例的用心。宋朝的司法制度已经很严密,但郑克还能收集这么多典型案例,甚至分析判案方法,实在难得。当官的人大多只看结果,他却把办案过程写得这么细,连错误案例也不放过。现代人读这些古代案例,照样能学到东西,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折狱龟鉴
知书房
折狱龟鉴
郑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