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07676
2025年09月04日
读《三辅黄图》的时候,特别容易想到《道德经》里说的"道法自然"。这本书讲汉朝长安城的布局,表面上是在记录建筑,实际上暗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市的结构就像人体一样,有主干有分支,有核心有外围。这跟《易经》里说的"太极生两仪"是一个道理。 长安城的规划很讲究。皇宫在最中间,就像人的心脏。街道向外延伸,就像血管网络。市场在固定位置,就像人体的器官各司其职。这种设计不是随便来的,是按照当时人们对天地规律的理解来建的。他们认为城市应该像自然界一样有序运转。 但问题就在这里。自然界是平衡的,人类社会却总在打破平衡。书上说长安城最初设计得很合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建筑越来越密,秩序就乱了。这就像《道德经》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人类总是做相反的事。 书里记载了很多细节。比如城墙有多高,街道有多宽,市场在哪里。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规矩很重要。但后来人们为了方便,就慢慢不守规矩了。市场乱摆摊,街道乱建房,最后整个城市就变得拥挤混乱。 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过程跟自然规律很像。新建的城市就像年轻的生命,充满活力又遵守秩序。随着时间推移,就像人老了会生病一样,城市也会出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人为干预,就像治病一样整治城市。但再怎么整治,最后都抵挡不住自然规律。 书里还提到一些特殊建筑。比如祭天的台子,观测天象的楼阁。这些建筑的位置都很讲究,要符合天象。古人建这些不是为了好看,是真的相信天地人三者要和谐。现在看可能觉得迷信,但仔细想想,他们是在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追求平衡。
三辅黄图
知书房
三辅黄图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水经注
知书房
水经注
郦道元 著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宜都记
知书房
宜都记
袁山松 著
《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今属湖北)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从唐代开始,陆续有人辑其佚文。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陶宗仪《说郛》等均有辑文。这里所选的三段文字,即参校各本辑文整理而成的。《宜都记》是较早的一部以记述山川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其中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尤为精绝,为盛弘之《荆州记》写三峡所本,后又经郦道元加以扩充丰富,写进《水经注》。《宜都记》以文学的笔调写三峡山水之美,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虽然全文已散佚,但从仅存的这几段来看,也足以说明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审美眼光、文字技巧都是相当高明的。唯其如此,才为后人所称引,成为摹写三峡山水的范本。
永嘉郡记
知书房
永嘉郡记
郑缉之 著
又作永嘉记、永嘉志、永嘉地记。南朝宋郑缉之撰。已佚,今有清陶珽辑本,刊于《说郛》,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清末孙诒让辑本。所记永嘉郡(今浙江温州、丽水)山川、乡亭最为详悉,旁及物产、佚闻、传说。其辑本是研究六朝浙江南部经济的重要原始资料。
精选书评
知书客634110
翻阅《三辅黄图》,总觉字里行间透着股官样文章的酸腐气。那些对汉代宫室的铺陈描写,看似详尽,实则堆砌辞藻,毫无生气。究竟是为史存真,还是为权贵粉饰?编者躲在佚名背后,倒是聪明。最可叹的是后世学人,竟将这浮夸之作奉为圭臬,在故纸堆里打转。要我说,这种刻意美化的记载,比直白的谎言更害人——它让虚妄的历史显得如此冠冕堂皇。
三辅黄图
知书房
三辅黄图
佚名
知书客486287
古都图志,长安掌故集大成。悲哉、叹哉、喜哉!能从宫殿看,能从园林看,能从街巷看,能从水系看。闲来可翻看,忙时也宜看。学者能钻研,游客能了解。迷失方向时要查,志得意满时也该查。看古迹不如懂古迹,记地名不如知来历。城市之根!
三辅黄图
知书房
三辅黄图
佚名
知书客433834
《三辅黄图》记载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但读完后反而更困惑了。书里写了宫殿、街道、市场的位置,可是细节很少,感觉像是一张模糊的地图。有些地方甚至前后矛盾,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也许当时的人一看就懂,但现在看来就像隔了一层雾。长安城明明那么辉煌,可书里只是冷冰冰地记录了几个名字。想通过它了解汉代的繁华,结果却更迷茫了。
三辅黄图
知书房
三辅黄图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