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水经注
水经注

水经注

郦道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更多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3013
年纪渐长,越发觉得古人的智慧深不可测。翻开《水经注》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现代人究竟丢失了多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河流山川,是否也在某个角落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前两天路过家乡的小河,发现它已经干涸得不成样子。这让我想起郦道元笔下"河水清且涟漪"的描述,突然明白为什么祖辈们总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珍惜。原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智慧。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却又感到无比迷茫。 我们总说要发展经济,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可是当我们用钢筋水泥覆盖了整片土地之后,我们真的变得更幸福了吗?那些被填平的湖泊,被改道的河流,它们带走的不仅是水源,更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生存哲学。《水经注》里记载的每一条水道,都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态智慧。 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古人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心感受每一处水脉的走向;而我们开着导航却依然会迷路,对着手机地图却找不到北。这种反差让我时常困惑:我们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去河边钓鱼。他会指着水流告诉我哪里是深潭,哪里是浅滩,哪些地方藏着鱼群。现在回想起来,那不就是最朴素的水文知识传承吗?可惜如今那条河已经变成了排污沟,爷爷教我的那些经验也再无用武之地。这让我想起《水经注》中那些精确的水文记载,它们不只是数据,更是一代代人积累的生活智慧。 现代科技让我们可以精确测量每一条河流的深度、宽度、流速,可我们却失去了理解河流灵魂的能力。郦道元用文字描绘的不只是水系图,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当我们用卫星地图俯瞰大地时,看到的只是冰冷的线条和数据,再也感受不到"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郦道元穿越到现代,看到我们这样对待他笔下的江河,会是怎样的心情?那些被他精心记录的水道,有些已经消失,有些被污染,更多的则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失落感让我辗转难眠,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似乎总是找不到平衡点。 合上《水经注》,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我突然很想回到那个可以"临清流而赋诗"的年代。但转念一想,也许重要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学会用古人的智慧来面对当下的困境。毕竟,河流会改道,文明要发展,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永远不该改变。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2774
江河奔流间藏着永恒的启示——翻开郦道元的《水经注》,那些被浪花淘洗千年的文字,突然在某个深夜击中了我。这位北魏官员用二十年丈量山河,在竹简上刻下的不仅是水道脉络,更是一个民族对大地最赤诚的告白。当现代人用卫星测绘技术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古人却要以生命为尺,这种笨拙的浪漫里,藏着超越时空的智慧。 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渭水畔的农人还在唱着《诗经》里的歌谣,长江险滩的纤夫号子仍回荡在瞿塘峡的峭壁间。郦道元记录的不只是江河的走向,更是水流冲刷下文明的年轮。记得他写黄河"水色浑黄,泥沙俱下",寥寥八字却道尽了母亲河的脾性;描述钱塘江潮"声如雷霆,震撼城郭",至今读来仍觉浪花溅湿衣袖。这种用生命体验铸就的文字,比任何地理数据都更接近大地的灵魂。 当我在都江堰看到分流而下的岷江水,突然明白郦道元为何要冒着瘴疠走遍荒蛮之地。他笔下那些"悬流千丈""飞湍瀑流"的险境,分明是写给后来者的挑战书。就像他在《河水注》里记载大禹治水的遗迹,字里行间都在说:前人能在刀耕火种时代驯服江河,今人有什么理由畏惧艰难?这种穿越千年的精神共振,让办公室里的我突然坐直了身体。 最动人的是那些散落在水文记载间的人文碎片。写湘江时忽然插入屈原投江的典故,记泗水时笔锋转向孔子讲学的杏坛。这些看似随兴的闲笔,实则是将文明基因注入地理血脉的尝试。当现代地图只剩下冷冰冰的等高线,《水经注》却教会我们:真正的水系图鉴,应该能照见屈原衣袂翻飞的身影,听得见李白轻舟已过的猿声。 合上书卷时,窗外的霓虹倒映在咖啡杯里,恍惚间竟成了《水经注》里描写的"浮光跃金"。突然惊觉这部古老的地理志,本质上是用墨线勾勒的励志史诗——每条河流都在诉说: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再浑浊的岁月也能沉淀出清澈的智慧。那些被郦道元丈量过的江河,如今依然在华夏大地上奔流,而它们孕育的坚韧与诗意,早已成为我们血脉里永不干涸的支流。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9044
看到水经注,觉得很好。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水经注》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