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入蜀记》如饮隔夜茶,看似文雅实则苦涩难咽。陆放翁这支笔,说是记游,实则处处透着士大夫的矫揉造作。那些对山川的咏叹,不过是给仕途失意披件风雅外衣,字里行间哪见半分真性情?倒像是给朝廷上的辞藻华丽的请愿书。 所谓"万里赴戎机",细看全是文人的自我感动。经过三峡时写"两崖如削",过夔门叹"天险",这些陈词滥调前人早已写尽,何必再嚼他人唾余?更可笑的是每到一处必要题诗,仿佛不在石壁上留下墨宝就白走一遭。这般行径,与今人在景点刻"到此一游"有何区别?不过是仗着几分才学,行那沽名钓誉之事罢了。 最令人不齿的是对民生疾苦的漠视。过秭归见饿殍,笔下却忙着描写"山色空蒙";宿巴东遇流民,倒有闲情考证古战场遗址。这般冷血,也配称爱国诗人?我看他爱的不过是自己的诗名。那些写给儿孙的家训里满口忠孝,真到了百姓面前,连半分恻隐之心都欠奉。 尤为可厌的是处处显摆学识。考证个地名非要引经据典,遇见块石碑定要辨读铭文,活像个掉书袋的老学究。这般卖弄,倒像是生怕别人不知他读过几本书。真正的行者,当如苏轼那般见山是山,何须句句用典?这般文风,直教人想起当今某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论文,通篇术语却言之无物。 最可笑者,当属那些突如其来的忠君之语。明明是被贬出京,偏要说什么"圣恩如海"。这般违心之论,读来令人齿冷。与其假惺惺地歌功颂德,倒不如学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说到底,这部游记不过是失意官僚的精神自慰,既无李白的豪放,又缺杜甫的沉郁,只剩下一股子酸腐气。 末了倒要问:如此矫情的文字,也配称宋人笔记佳作?今人读《入蜀记》,与其说欣赏文学,不如说是看一个落魄文人如何用华丽辞藻掩饰失意。这般文字,就像用金箔包裹的苦药,再好看也改不了内里的腐朽味道。真正的行者,当以赤子之心观物,何须如此惺惺作态?
入蜀记
入蜀记
入蜀记
陆游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