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州记
知书房
沙州记
段国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烟尘深处,照见你我。
《沙州记》中那些关于边塞风物的记载,看似平淡无奇,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韧的生命力。旅人行走在戈壁滩上,要学会与风沙共处,既要保持行囊的轻便,又要备足水粮。这让我想起人生路上,何尝不是需要这般审慎?携带太多会拖慢脚步,准备不足则会困厄途中。段国笔下那些看似枯燥的里程记录,实则暗含了穿越荒漠的生存智慧。
那些记载城郭方位的文字,乍看不过是地理标识,细品却自成韵律。西凉故地的残垣,在笔墨间显出一种苍凉的壮美。我常想,作者用如此克制的笔调描写废墟,是否在暗示世事无常?城池会倾颓,但文字能让记忆永存。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感慨更有力量。
书中对物产的记述尤为耐人寻味。胡麻、葡萄、苜蓿,这些寻常作物在沙州显得格外珍贵。段国不厌其烦地记录它们的生长习性,字里行间透着对生命的敬畏。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作物,多像那些坚守边疆的戍卒。作者看似在写植物,实则是在写人。
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关于驿站的记载。简简单单的"有井,可饮马"六个字,却让风尘仆仆的旅人看到了希望。段国的笔法总是这般节制,却在平淡中见深情。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好文章不需要华丽的辞藻,重要的是传递出真实的情感。就像沙漠中的甘泉,不需要装饰,自有其珍贵的价值。
通读全书,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既客观又饱含温度的态度。他记录沙州的山水风物,不带过多评判,却让读者自然生出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与敬畏。这种写作风格,像极了西北汉子特有的性格:表面粗犷,内里细腻。也许正是这种特质,才让这本看似简单的游记,历经千年依然动人。
"沙州城外晚风凉,孤月照荒冈。"
这是一部揭开敦煌千年面纱的璀璨史诗。从汉武置郡到五凉争霸,从吐蕃占领到归义军崛起,沙州这片绿洲承载着太多令人惊叹的历史瞬间。当我们翻阅那些泛黄的敦煌文书,触摸莫高窟斑驳的壁画,仿佛能听见驼铃在丝绸之路上回荡,看见各国商旅在沙州集市穿梭的身影。
书中对敦煌的军事地理价值有着精妙论述。这个河西走廊西端的枢纽,既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桥头堡,又是各路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东汉的班超仅凭三十六骑就能威震西域,而到唐代,沙州已成为需要数万大军驻守的边防重镇。特别令人感慨的是,在安史之乱后,当中原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时,以张议潮为首的归义军仍坚守着这片土地,维系着中华文明在西域的最后血脉。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敦煌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它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在这里,佛教艺术与道教思想交融,粟特商人的琐罗亚斯德教与回鹘人的摩尼教并存。莫高窟的壁画上,希腊化的飞天与中原风格的菩萨比邻而居,这种文化共生现象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引用的P.2005号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详细记载了当时沙州境内二十余所佛寺、三所道观的盛况,读来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万国来朝的黄金时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敦煌女性地位的独特观察。与其他地区不同,敦煌文书中的女性可以立契买卖、诉讼维权,甚至参与佛经抄写这样的文化活动。S.1475号文书记载的寡妇阿龙卖地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比想象中更为开放的古代社会。这或许与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有关,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认知中的古代女性形象。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在书中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当王道士那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五万卷珍贵文书重见天日时,谁能想到这些写本将改写整个中亚历史的研究?从《金刚经》到《茶酒论》,从《沙州伊州地志》到《张议潮变文》,每一卷文书都在诉说着那个已经消失的世界。书中对斯坦因、伯希和等探险家的描写既客观又充满人文关怀,让我们在痛惜文物流失的同时,也感谢他们让这些珍宝得以保存。
最令人振奋的是,书中展现了敦煌学如何从一门冷僻的学问逐渐成为国际显学。陈寅恪先生"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慨叹,如今已转变为学界共同的守护使命。看着数字敦煌项目将洞窟壁画高清呈现,读着各国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我们真切感受到文明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正如书中所述,敦煌文化就像沙漠中的月牙泉,历经千年风沙依然清澈如初。
掩卷沉思,敦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一种文明互鉴的智慧。在当今这个充满隔阂的世界,敦煌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不同文明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而是可以像莫高窟的壁画一样,在交流中创造出更绚丽的色彩。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沙州记》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恰如这部作品用粗砺笔触勾勒出的苍凉画卷,在历史的荒原上升腾起永恒的文学孤烟。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