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断断续续翻完辛克莱·刘易斯的《鹰之路》,合上书页时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当初被诺奖得主的光环吸引,以为会读到一部剖析美国社会的力作,结果却像吞下一块夹生的牛排——外表诱人,内里却令人难以下咽。作为常年在现实主义文学里打滚的读者,我不禁怀疑:这部被捧上神坛的作品,是否真配得上它的盛名? 小说主人公马丁·阿罗史密斯是个理想主义者,从医学院到研究所,始终执着于科研理想。刘易斯试图通过这个人物展现科学与商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塑造过程却显得刻意而笨拙。马丁在实验室里高谈阔论科学精神时,那些台词活像从教科书里直接抄来的,连标点符号都带着说教味。更可笑的是,每当情节需要转折,作者就粗暴地让马丁突然获得某个科学发现,这种处理方式让整部小说的叙事节奏像台生锈的蒸汽机车,既突兀又拖沓。 书中对医药行业的批判本该是最出彩的部分,可惜刘易斯挥舞着道德大棒的样子活像个愤世嫉俗的中学教员。他把制药公司写成毫无人性的恶魔,将科学家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让批判失去了应有的深度。现实中的科研困境哪有这么简单?既要对抗资本侵蚀,又要面对人性弱点,这些复杂维度在小说里统统被简化成了廉价的道德剧。 最令人失望的是结尾处那个"鹰之路"的隐喻。马丁放弃优渥生活去深山老林搞研究,这个情节本该是全书高潮,读起来却像蹩脚的寓言故事。作者似乎忘了,在1920年代的美国,真正的科研先驱面临的是更复杂的困境——他们既要保持学术操守,又不得不与体制周旋。这种两难处境本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人性挣扎,结果却被浪漫化的处理糟蹋了。 重读这部小说时,我不断想起同时代德莱塞的《天才》——同样是描写理想主义者的幻灭,后者对艺术与商业矛盾的刻画就要深刻得多。刘易斯笔下的马丁始终像个提线木偶,他的痛苦和抉择都像是为了印证作者观点而存在的道具。当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赞这部作品"描绘了当代美国生活"时,他们是否也被那些华丽的批判辞藻蒙蔽了双眼?毕竟,真正的伟大文学不该只是举着解剖刀,还要能照见刀锋下跳动的血肉。
鹰之路
鹰之路
鹰之路
辛克莱·刘易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