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64650
2025年09月03日
伏尔泰笔下18世纪的英国,读来竟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他以一个法国人的眼睛,带我们看英国议会、牛顿、莎士比亚和伦敦咖啡馆,笔调轻松得像在和老友聊天。特别爱看他写英国人的商业精神那段,隔着三百年都能感受到他那种"你们法国人真该学学"的揶揄劲儿。最妙的是,这些看似随意的生活观察里,藏着对自由、宽容的深刻思考——原来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从来都没变过。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曙光
知书房
曙光
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尼采将著作命名为《曙光》时,绝非仅为吸引那些"以书名断书"的庸常读者。这个书名喻示着他自身哲学体系的破晓——此前他的思想视野虽未全盘接受,却始终笼罩在叔本华、瓦格纳乃至孔德的阴影之下。《人性的,太人性的》尚属过渡产物,自与拜罗伊特决裂后,尼采在这部作品中竭力重立思想根基,夺回精神自由,摸索着专属的哲学道路。1881年在热那亚春日勃发中写就的《曙光》,正是这位新尼采的黎明。"此书开启了我对道德的征伐",他在自传《瞧!这个人》中如是宣告。正如其鼎盛时期的《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本书同样彰显着尼采无与伦比的深度心理洞察力,这种令十九世纪乃至任何时代都黯然失色的洞见,注定使他成为人类精神最锐利的审判官。
生活的准则
知书房
生活的准则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著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生活的准则》堪称其成熟期的璀璨之作。这部作品初版于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之年,深刻叩问了人类自由与命运的终极命题。本书依据1860年原始版本全新编校,详注精释以溯源爱默生思想脉络,实为美国哲学与文学殿堂级的思想巨著。
超善恶
知书房
超善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著
该书是对尼采后期思想的部分追溯。它从根本上讲是对现代的批判,它批判现代观念、现代科学、现代艺术,乃至现代政治的总体,“权利意志”之说,也肇始于此。在后一种意义上说,该书是高等人的读物——这个概念比以往所认为的更具精神性、更激进。人们要经得起这一概念,则体内必须具备这种勇气,必须无畏才行。
精选书评
知书客912211
翻开信札如见英伦,掩卷时心潮难平。伏尔泰笔下那个自由理性的国度,至今令人神往。他写议会、写贸易、写牛顿,字字都像在敲打专制法国的铁窗。最动人的是他写思想自由:"我们这里烧死哲学家,而他们那里为哲学家立纪念碑。"三百年过去了,这段话依然烫得人心口发疼。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知书客267521
"一个陌生的国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面容。"——在《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英吉利国风物人情的点点滴滴,这既是异域他乡的真相洞察,又是对自我文化的深刻叩问。字里行间既有人类共通情感的温柔共鸣,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距离感,恰如那海岸线上永远相望却又永不相融的两片陆地。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知书客321068
"法庭不要求你承认自己有罪,但你必须认可自己有罪。" —— 这一句来自《审判》的经典对白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卡夫卡笔下那个荒诞司法体系的核心逻辑,也道出了整部作品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在一个异化的权力系统面前,个体的辩解与挣扎最终都沦为证明其有罪的证据。
审判
知书房
审判
弗兰茨•卡夫卡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