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73784
2025年07月31日
在《校猎赋》的字句里颠簸,扬雄铺排的猎场盛况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只盯着天子旌旗蔽日的排场,我却注意到他笔下"获多虚发"的暗讽。敢在皇家围猎时写君王射术不精,这份胆量比赋文本身更惊人。西汉辞赋多歌功颂德,偏偏这篇藏着骨头。读书就要看这些夹缝里的真话,扬雄骨头硬,我们后人也跟着挺直腰杆。
校猎赋
知书房
校猎赋
扬雄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三都赋
知书房
三都赋
左思 著
中国古代骈赋。西晋左思作。分《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前二篇假设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争相称颂三国时蜀都益、吴都建业的形势、物产、宫室情况,末一篇则由魏国先生盛赞魏都建设及魏国政治措施,强调立国根本在于政治设施而不在自然条件。写于左思青年至中年时期,据传历时10载。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家贫寒,晋武帝时,其妹芬以才名被选入宫,乃举家迁入京师。官至秘书郎。后辞官退隐,专攻典籍。数岁病卒。左思在当时就有文名,但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赋3篇(《齐都赋》、《三都赋》、《白发赋》)、诗14首。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负盛名。
曹子建集
知书房
曹子建集
曹植 著
诗文集。三国时魏曹植(192—232)撰。十卷。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封为陈王,谥日思,世称陈思王,谯(今安徽亳县)人。为汉建安时著名诗人。曹植诗文集,隋唐时传本有三十卷、二十卷本,其说不一,《文献通考》著录十卷,非隋唐旧本。是书后有“嘉定六年癸酉”(1213)字,断为南宋时刻本。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共二百一十篇。残篇断句,错出其间,植以诗歌成就显著,多为五言。有影宋大字本和明活字本。别有明舒贞刻十卷本,薛应旂刻四卷本,张溥刻二卷本,均名《陈思王集》。清丁晏撰《曹集诠评》10卷,附逸文一卷,搜集较为完备,有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叶菊生校订本。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反离骚
知书房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精选书评
知书客139055
有人从《校猎赋》里看到皇家狩猎的盛大场面,觉得气势恢宏。有人注意到那些华丽的辞藻,觉得写得很漂亮。而我读了却感到困惑,不明白这样一篇描写打猎的文章到底想说什么。那些铺张的排比和比喻让我更加迷茫。古人写这些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读它又能得到什么?也许赋体文学就是这样,讲究形式大于内容。我合上书,还是没搞懂它的意义在哪里。
校猎赋
知书房
校猎赋
扬雄
知书客158311
大多数读者关注《校猎赋》的华丽铺陈,而我更在意扬雄如何处理君王与士人的关系。赋中天子围猎的场面看似宏大,实则暗含规劝。扬雄用夸饰笔法写围猎,最后却归结到节俭仁德。这种写法需要勇气。当时赋家多迎合上意,扬雄却敢在颂美中藏谏言。看这篇赋,不能只看文字技巧,更要看作者如何在皇权面前保持士人立场。这种平衡很不容易。
校猎赋
知书房
校猎赋
扬雄
知书客222878
《校猎赋》很多人只看到扬雄对汉武帝狩猎场面的铺陈描写。但我在阅读时注意到,扬雄实际上暗含了对奢靡之风的批评。作为臣子,扬雄既要赞美君主,又要委婉劝谏,这种平衡很难把握。汉武帝愿意采纳这些意见更不容易。历史上很多皇帝只喜欢听好话。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汉武帝在位前期的政治智慧。
校猎赋
知书房
校猎赋
扬雄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