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反离骚
反离骚
扬雄

反离骚

扬雄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6659
《反离骚》是扬雄对屈原《离骚》的驳斥之作。扬雄认为屈原过于执着理想,不懂变通,最终自沉汨罗,实为不智。他主张儒家的中庸之道,认为人应顺应时势,保全自身。这篇文章体现了汉代文人对屈原评价的分歧。扬雄的观点虽然务实,但也削弱了屈原作品中的抗争精神。从文学角度看,《反离骚》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是研究汉代思想的重要文献。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5777
读完《反离骚》,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评价才算公允。这部作品像一面棱镜,将《离骚》的光芒折射出截然不同的色彩。与其说它是批评,不如说是以独特方式进行的对话。扬雄的笔法冷峻中带着戏谑,将屈原的浪漫主义解构得近乎残酷。但细品之下,这种"反"并非简单的否定,更像是用理性之刃剖开激情的外壳。 在体例上,《反离骚》刻意模仿《离骚》的句式结构,却注入完全相反的思想内核。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在这里都成了需要祛魅的对象。扬雄似乎想证明:用同样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承载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互文性写作在汉代堪称前卫,即便放在今天看也颇具实验色彩。 我尤其注意到文中对"远游"主题的消解。当屈原选择投江明志,扬雄却提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不仅是两种人生观的碰撞,更是知识阶层面对政治困境时两种典型反应的标本。班固批评扬雄"非圣哲之明",但恰恰这种非议,反而让文本更具思想张力。 作为读者,我既折服于扬雄思辨的锋利,又难免怀念屈原的赤子之心。或许思想史的魅力就在于此——重要的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不同声音共同构成的复调。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6638
扬雄《反离骚》效屈子而意不同,屈子愤激,扬雄冷峻。屈子问天,扬雄问己;屈子求索,扬雄退藏。扬雄采《离骚》文句而颠倒其义,化香草为臭腐,变求女为绝欲。其文虽模拟而实批判,表面尊屈而暗含讥刺。汉代经学盛行,扬雄以儒家立场非议屈子之怨怼,然其自身亦不免于矛盾。注《反离骚》当比对《离骚》原文,察其语词转用,观其立意嬗变。洪兴祖《楚辞补注》于字义训释甚详,可资参考。朱熹《楚辞集注》阐发义理,然多囿于道学观念。今人注释当兼采众说,辨明扬雄本意与其时代局限。“览冀州兮有余”句,“有余”当作“有邪”,形近而讹,王念孙已正之。“偭规矩而改错”之“错”,旧解为“措置”,实则当训“措施”,与屈原文意相承。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7933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5093
《反离骚》作为西汉大儒扬雄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作品是对屈原《离骚》的回应与超越,展现了扬雄不囿于前人窠臼的独立思考精神。扬雄作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锐利的批判思维,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扬雄生于西汉末年,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朝。他早年以辞赋闻名,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晚年却转向哲学研究,著有《法言》《太玄》等著作。这种从文学到哲学的转向,恰恰体现了扬雄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反离骚》创作于他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既保留了辞赋的华丽文采,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堪称其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 这部作品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扬雄敢于对屈原这位文学巨匠提出质疑的勇气。他以理性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离骚》中的情感表达,认为过于激烈的情绪宣泄并不值得效仿。这种不盲从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我读到"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时,不禁为扬雄这种通达的人生态度所折服——既不像屈原那样极端,也不流于世俗的妥协,而是找到了一种中庸之道。 从文学角度看,《反离骚》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却又注入了更多理性思考。扬雄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动的意象之中。那些关于凤凰、麒麟的描写,既是对屈原的致敬,又是对传统意象的创新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扬雄在文中展现出的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至今读来仍能给人以深刻启发。 扬雄在《反离骚》中展现出的学术品格尤为可贵。他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模仿者,而是通过批判性思考开辟了新的文学路径。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学术研究的真谛所在。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常常被扬雄这种追求真理的执着所打动——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勇气。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可贵。扬雄教会我们,即便是面对最伟大的经典,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不盲从、不轻信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每次重读《反离骚》,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 《反离骚》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的哲学指南。它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保持理性,在顺境中要不忘初心。扬雄用他的人生智慧和文学才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典范。这部作品值得每一个追求精神成长的读者反复品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