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校猎赋
校猎赋
扬雄

校猎赋

扬雄  

汉赋。西汉扬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题作《校猎赋》,萧统《文选》题为《羽猎赋》,后人多从之,又略见于《艺文类聚》66卷。是汉赋中以描写畋猎为内容的代表作品之一。赋前有序文,申明作赋的缘由是因为汉成帝的校猎之举“太奢丽夸诩”,不合圣王礼制,故作此赋以表讽谏之意。赋的正文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即显现出赋颂的特点,把汉代皇帝与三皇五帝相比埒,为其歌功颂德。中间部分是主体,大事铺张夸饰,状写天子校猎时的壮观盛况群象飞动,画面壮阔,如写围猎之状说:“移围徙阵.浸淫蹴部,曲队坚重,各按部伍:壁垒天施神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及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蹈飞豹,绢枭阳,追天宝,出一方,\"其描绘校猎阵容的整肃,斗士的英武搏击的迅猛,以及飞禽走兽的狼狈不堪,都极其生动.形象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赋的结尾部分写汉天子翻然悔悟,决心“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于是罢猎而去“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显然扬雄的《羽猎赋》,其结构体制和表现方法,都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相如的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司马相如语),扬雄的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扬雄语)。《羽猎赋》可与《子虚赋》、《上林赋》比美,惟其所处时代已是西汉末路一味炫耀帝国声威显然有谀美之嫌。扬雄晚年也认识到这种“劝百而讽一,曲终而雅奏”的作品并不足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69921
初次翻开《校猎赋》,那些华丽的辞藻如同迷雾般笼罩着我的视线。司马相如笔下"车骑雷起,殷天动地"的壮观场面,本该令人心潮澎湃,我却陷入一种奇怪的困惑——这些铺陈夸张的描写,究竟想表达什么? 记得大学时古代文学课上,教授讲到这篇赋体代表作时眼中闪着光。他说这是汉大赋的典范,展现了汉代雄浑的气象。可当我逐字阅读时,那些"千乘雷动,万骑龙趋"的排比句,那些"扬袂成幕,挥汗成雨"的夸张描写,总让我产生一种疏离感。这真的是在描写狩猎吗?还是说,狩猎只是表象,另有深意藏在字里行间? 再次细读时,我开始注意到赋中那些被刻意强调的部分。天子出猎时的仪仗之盛,随从之众,猎物之丰,似乎都在指向某个更宏大的主题。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司马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这让我更加困惑。如此铺张扬厉的文字,如何与"节俭"产生联系? 我试着从四个维度来理解这篇看似直白实则晦涩的作品。首先是"仪仗之盛",赋中不厌其烦地罗列车马旌旗,这或许不仅仅是炫耀,而是通过仪式感来确立皇权的威严。其次是"狩猎之技",那些关于布阵围猎的描写,可能暗喻着治国用兵的韬略。第三是"收获之丰",夸张的猎物数量,是否象征着对四方臣服的期许?最后是"归途之思",结尾处突然转向节俭的议论,这个转折如此突兀,却又如此耐人寻味。 在"仪仗之盛"部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描写都聚焦于天子的威仪,却几乎没有对狩猎本身乐趣的描写。这让我怀疑,司马相如是否在用这种庄严的笔调,完成对皇权的某种规谏?就像现代人用反讽的手法表达观点一样,汉代赋家可能也在华丽辞藻中藏着谏言。 "狩猎之技"中的排兵布阵尤其令我困惑。那些精确到令人窒息的战术描写,与其说是记录一次狩猎,不如说是展示一种理想化的统治艺术。我不禁想,这是否是作者在向汉武帝暗示什么?就像今天的管理学案例,用隐喻的方式传递治国理念。 最让我费解的是结尾的突然转向。前文极尽铺陈之能事,结尾却谈论"明其不如"的节俭之道。这种反差如此强烈,以至于我怀疑现存的文本是否完整。或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写作策略?就像当代电影中的反转结局,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顿悟。 重读数遍后,我渐渐意识到,困惑可能正是理解这篇赋的关键。司马相如生活的时代,赋体文学刚摆脱楚辞的影响,正在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文体上的探索,与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变革相互映照。作者用令人困惑的华丽文字,可能正是在试探皇权与文人的新型关系。 如今再看《校猎赋》,那些曾让我困惑的夸张描写,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新的色彩。也许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拒绝被简单定义,总是在你以为读懂时,又展现出新的谜题。这种永无止境的解读过程,不正是古典文学最迷人的地方吗?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很可能已经丢失了理解这篇赋的某些关键密码。就像试图解读一个古老文明的密码,我们只能通过残存的线索进行推测。这种无法完全解读的遗憾,反而让文本保持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放下书本时,我依然困惑,但已不再焦虑。或许对古典文学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这种困惑中的探索精神。毕竟,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能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4615
不少读者觉得《校猎赋》很难读懂,读起来很吃力。其实这不是文章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现代人不太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校猎赋》是西汉时期的作品,那时候的书面语和口语差别不大,里面自然夹杂着很多当时的长安方言。我们现在读不懂,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对。 读汉代以前的文学作品,最好先掌握一些基本的训诂知识。就像钱穆先生说的,读古书要懂得"以古释古"。汉代扬雄写的这篇赋,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化表达。比如文中描写打猎场景的词语,现在看着很古怪,但在当时就是平常的生活用语。 那些说《校猎赋》晦涩的人,往往是因为直接用现代汉语的思路去理解。汉代人说话的习惯和现在不一样,他们用词很直接,句式也比较松散。我们觉得拗口的地方,在当时人听来可能再自然不过。就像现在北京人说的"遛弯儿",外地人听着新鲜,本地人觉得平常。 建议读这类汉赋前,可以先看看《说文解字》这类工具书。汉代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程度高,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在完全不同。把基本的字义搞懂了,再来看《校猎赋》,就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懂。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贵族打猎的真实场景,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72073
有人从《校猎赋》里看到皇家狩猎的宏伟场面,有人读到的是君王威仪。但我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像是亲眼看到了古代帝王出猎的盛况。那些战马奔腾、旌旗招展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权力的威严和气势。这篇文章不只是写打猎,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古代统治者的威严。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理解这种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阅读这样的文章,让我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058
从八月看到十一月才读完这篇赋,花了整整三个月。开头讲狩猎场面很热闹,后面突然转到治国道理,转折很生硬。司马相如的用词华丽,但意思不好懂,很多句子要反复看几遍。有人说这赋有深意,但我觉得只是堆砌辞藻。读完后还是不明白他想说什么。可能汉代人喜欢这种写法,现代人很难理解。壬寅初冬于北京。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1687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校猎赋》确实展现了汉代辞赋的典型特征,铺陈夸张的描写手法和堆砌辞藻的行文风格,为后世研究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重要文本。但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疲惫与困惑。那些对车马仪仗、旌旗猎具事无巨细的描写,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宫廷宴会,华丽却令人窒息。 司马相如在人物塑造上似乎陷入了某种程式化的窠臼。天子永远是威严神圣的,臣子永远是恭敬顺从的,就连被猎杀的野兽都像是精心排练过的配角。这种刻意为之的尊卑秩序,让整篇赋文透着股令人不适的造作感。我特别注意到文中对狩猎过程的描写:"弓不虚发,应声而倒",这样夸张的表述反复出现,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对权力的一种谄媚式歌颂。 语言风格上,这篇赋确实堪称汉代辞藻堆砌的典范。班固曾评价"相如赋心,雕龙文凤",但在我看来,这种刻意追求华丽的文风反而成了思想的枷锁。当读到"于是乎乘舆弥节裴回,翱翔往来"这样的句子时,那些繁复的修饰词就像层层叠叠的锦衣,将原本可能鲜活的情感包裹得密不透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史记》中那些质朴有力的叙述,至少能让人感受到血液的温度。 赋中运用的象征手法也值得商榷。作者不厌其烦地将狩猎场面与治国理政作比,这种牵强附会的政治隐喻,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种文人讨好统治者的固定套路。最让我感到可笑的是对猎后宴饮的描写:"割鲜野食,举烽命釂",明明是一场血腥杀戮后的庆功宴,却硬要装扮成庄严的礼仪活动。这种虚伪的粉饰,暴露出赋体文学天然的局限性。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承认《校猎赋》在音韵修辞上的成就。那些工整的对偶,精巧的用典,确实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但当我读到"车骑雷起,殷天动地"这样的句子时,却忍不住想:这样声势浩大的排场,究竟是为了展现什么?是帝国的强盛,还是权力的虚荣? 重读这篇赋时,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为古代文人能在如此严苛的文体限制中施展才华感到敬佩,另一方面又为这种才华被束缚在歌功颂德的框架里感到惋惜。也许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文学创作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今天读来,总让人觉得少了些真诚的力量。 或许是我太过苛求古人,但当我对比《诗经》中那些质朴动人的狩猎诗篇时,就更觉得《校猎赋》像一座用金银堆砌的囚笼。它精致、华丽、技艺高超,却困住了文学最该拥有的生命力。有时我会想,如果司马相如能把描写车驾仪仗的笔墨,用来记录某个士卒疲惫的眼神,或是受伤野兽的挣扎,这篇赋会不会更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人和文字确实需要缘分。这次重读《校猎赋》,我依然没能喜欢上它。那些流光溢彩的句子在我眼中,终究像是博物馆里的鎏金器皿,精美却冰冷。也许再过些年,当我更能理解权力与文学的关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此刻,我宁愿去读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歌谣,至少在那里,我能触摸到真实的心跳。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