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值得反复品读。《吕氏春秋》二十六卷,乃秦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共同编撰,堪称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这部巨著如同先秦学术的百科全书,熔儒家之仁政、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法家之法治于一炉,构建出独特的治国理政体系。其编排之精妙,内容之广博,思想之深邃,实为研究先秦思想不可绕过的经典。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吕氏春秋》则是一部真正能治天下的全书。它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叹服。书中提出的"贵公"思想,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种超越时代的民主意识,在专制集权的秦王朝前夕显得尤为珍贵。 何为"贵公"?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一种处世哲学。书中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这种将"公心"置于治国首位的理念,与当下强调的公平正义不谋而合。吕不韦或许早已洞见:唯有秉持公心,方能化解私欲带来的纷争。 书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察今"思想。吕不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上察天地之道,中察人事之变,下察器物之利。这种系统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上察天地,让我们明白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察人事,教会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下察器物,则启发我们善用工具创造价值。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吕氏春秋》特别强调"时变"的重要性。书中说:"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这种与时俱进的智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更显珍贵。我们常常固守陈规,而古人却早已懂得顺应时势的道理。吕不韦告诫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创新,这种辩证思维令人叹服。 书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尤为精彩。"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吕不韦认为,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发掘人的善性,纠正其过失。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何其相似。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读《吕氏春秋》,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在谈论严刑峻法的同时,不忘强调"爱利之为道";在论述军事战略时,仍坚持"义兵"思想。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展现了先秦思想家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书中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这个"本",就是民心。 掩卷沉思,《吕氏春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教会我们跳出单一视角,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兼收并蓄的智慧。吕不韦虽以悲剧收场,但他主持编纂的这部巨著,却成为照亮中华文明的不灭明灯。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这正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不韦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惠洪  著
宋代诗论著作。10卷。惠洪著。惠洪字觉范,是北宋时著名的诗僧。本书杂记各种传闻琐事,因此各家著录多入小说家类或杂家类;然而所记之事,大半与诗人、诗作相关。书中每则均有标题,《四库全书总目》以“或冗沓过甚,或拙鄙不文”,断定“皆后人所妄加”。其内容涉及众多的北宋诗人、诗僧,而于苏轼、黄庭坚尤多称引,但作者为藉名人以自重,时有假托伪造之处。对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有讥评。本书所主在于记事,论诗之语不多,不过也阐发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作者不满于西昆体的“用事僻涩”,称“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于此相应,他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意有所至,则见于情,诗句盖其寓也”,并引述了苏轼“古人所贵者,贵其真”及李格非“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的说法。他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反对对诗歌求之过凿,认为“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另外,书中所引黄庭坚关于“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的一段议论,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江西诗派诗论见解的重要资料。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