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不韦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更多
书评  · 10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24127
这是一部熔铸百家思想的先秦政治哲学巨著。当我们在两千年后翻开《吕氏春秋》,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思想奔涌的时代脉搏。从十二纪到八览再到六论,全书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智慧宫殿,将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法家的刑名统统收纳其中,却又自成体系。 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察今》告诉我们"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贵公》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去私》主张"圣人无私"。这些思想在专制王权日益强化的战国末期,显得如此超前而可贵。特别是《上农》《任地》《辩土》等篇,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详细记载,让我们看到先秦思想家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部书的编纂方式。吕不韦以秦国丞相之尊,却能"兼儒墨,合名法",广纳门客三千人,让他们各抒己见。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在"非儒即墨"的学派之争时代实属难得。书中对各家学说不是简单拼凑,而是经过精心调和,形成了独特的"杂家"风格。比如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既吸收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又采纳了法家的法治主张,还融合了道家的无为理念。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这部由秦国丞相主持编纂的巨著,其思想精髓却与后来秦朝的暴政形成鲜明对比。书中反复强调的"民本"思想、"节欲"主张,在秦始皇统一后几乎被完全抛弃。但《吕氏春秋》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保存了那个时代最开明、最进步的思想火种。就像书中《察传》篇所说:"得言不可以不察",这种理性批判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吕氏春秋》处处体现着兼容并蓄的思维特点。在《用众》篇中直言"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书中对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医药养生等知识的系统整理,更展现了先秦学者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那些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愚昧、"掩耳盗铃"的自欺、"引婴投江"的荒谬,这些成语典故之所以能流传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它们用最朴素的方式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每次重读这些故事,都能获得新的启示。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呈现了思想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在儒家尚未定于一尊之前,中国思想界曾经有过如此丰富多彩的探索。书中对"义兵"的论述,对"节葬"的提倡,对"忠廉"的强调,都展现了不同于后世儒家正统的思考路径。这种多元并存的思维格局,对我们今天看待传统文化仍有重要启发。 读这部书时,常常会想:如果后来的统治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治国智慧,中国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书中《顺民》篇说:"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这样清醒的认识为何没能成为历代帝王的执政准则?或许正如《贵公》篇所言:"甘露时雨,不私一物",真正的治国大道,永远属于那些能够超越私利、胸怀天下的人。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1877
权谋之外,只剩苍凉。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874
治世之书,读一遍不够。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7786
值得反复品读。《吕氏春秋》二十六卷,乃秦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共同编撰,堪称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这部巨著如同先秦学术的百科全书,熔儒家之仁政、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法家之法治于一炉,构建出独特的治国理政体系。其编排之精妙,内容之广博,思想之深邃,实为研究先秦思想不可绕过的经典。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吕氏春秋》则是一部真正能治天下的全书。它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叹服。书中提出的"贵公"思想,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种超越时代的民主意识,在专制集权的秦王朝前夕显得尤为珍贵。 何为"贵公"?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一种处世哲学。书中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这种将"公心"置于治国首位的理念,与当下强调的公平正义不谋而合。吕不韦或许早已洞见:唯有秉持公心,方能化解私欲带来的纷争。 书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察今"思想。吕不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上察天地之道,中察人事之变,下察器物之利。这种系统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上察天地,让我们明白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察人事,教会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下察器物,则启发我们善用工具创造价值。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吕氏春秋》特别强调"时变"的重要性。书中说:"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这种与时俱进的智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更显珍贵。我们常常固守陈规,而古人却早已懂得顺应时势的道理。吕不韦告诫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创新,这种辩证思维令人叹服。 书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尤为精彩。"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吕不韦认为,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发掘人的善性,纠正其过失。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何其相似。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读《吕氏春秋》,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在谈论严刑峻法的同时,不忘强调"爱利之为道";在论述军事战略时,仍坚持"义兵"思想。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展现了先秦思想家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书中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这个"本",就是民心。 掩卷沉思,《吕氏春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教会我们跳出单一视角,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兼收并蓄的智慧。吕不韦虽以悲剧收场,但他主持编纂的这部巨著,却成为照亮中华文明的不灭明灯。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这正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吕氏春秋》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