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斋随笔
知书房
容斋随笔
洪迈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洪迈说:"古人写书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记录。"我开始翻看这本宋朝的笔记。我很喜欢这种随性的写作方式,但有些内容值得认真对待,比如《容斋随笔》里的历史考证。
"经史子集",随笔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洪迈用了四十年写完五笔,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做笔记,思考可以写下来。他写官场见闻,写历史故事,写诗词评论。内容很杂,但都有依据。比如考证"阿房宫赋"的错误,指出"覆压三百余里"的夸张。虽然他没有现代的研究条件,认真的态度总是对学问的尊重。
开始收集洪迈提到的书。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后汉书。虽然有些已经读过,重新看又有新发现。今天晚上,随手翻到一卷。洪迈说欧阳修修改文章的故事,写完贴墙上反复看,直到满意为止。我想起以前写作文也是这么改的。
文史掌故,点点滴滴,难怪有人说是宋朝的百科全书。感觉又发现了一个宝库。
在当代人追逐速食文化的时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部南宋笔记体著作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高深的典章制度考据,而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思考态度。他能在考辨《史记》某个字句时突然转入对市井生活的观察,这种跳跃式的思维轨迹,恰恰展现了一个真实文人的精神世界。
尤其喜欢书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生活细节。比如洪迈记载自己为验证古书所言"饮茶能祛睡",特意连饮七碗以致彻夜难眠的窘态;又如在讨论官制时突然插入对某位同僚怪癖的调侃。这些片段让八百年前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仿佛能看见作者伏案疾书时嘴角泛起的笑意。
最可贵的是,洪迈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视古人的态度。他不会盲目崇古,而是带着"这个说法靠谱吗"的怀疑精神去考证每一个典故。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保持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在今天尤其值得玩味。读着读着,常常会心一笑:原来古人面对知识时的困惑与喜悦,与我们并无二致。
《容斋随笔》号称宋人笔记之冠,但翻看几篇就觉得不对劲。洪迈喜欢炫耀学问,动不动就引用冷僻典故,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搞明白。有些内容纯粹是道听途说,比如对王安石的评论明显带着偏见。全书结构松散,说是随笔,其实就是东拉西扯。最可笑的是他总摆出一副高人姿态,但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很幼稚。这本书被捧得太高了,实际价值恐怕要打折扣。
《容斋随笔》是一部很特别的笔记。洪迈这个人很有学问。他写的书内容很广,包括历史、文学和风俗。书里有很多小故事,但都不是瞎编的。他考证很仔细,总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记录了宋朝的很多细节。从这些细节里能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虽然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不太对,但总体上很可靠。读这本书需要耐心,因为都是短篇,要慢慢看才能理解。
南宋的竹窗下,洪迈提笔记录那些零散见闻时,大概没料到这些随手写下的文字会成为后世窥探历史的窗口。这部写于文人雅集间隙的笔记,用583则札记拼凑出十二世纪中国社会的全景图——科举考场里作弊的油纸,市井街头说书人的惊堂木,甚至还有海外蕃商带来的玻璃器物。书中那些被正史忽略的细节至今仍在说话:王安石变法时民间借贷的利息,暴露出政策与现实的脱节;北宋将领用风筝传递军情,展示了冷兵器时代的通讯智慧。当现代学者考证宋代物价时翻出这些记载,当影视剧还原古人生活场景时引用其中描述,才明白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藏在文人茶余饭后的闲谈里。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