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
曹庭栋

老老恒言

曹庭栋  

养生类著作。清·曹庭栋著,全书共五卷。初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后因遭兵燹板毁,同治九年(1870)重刻。又名《养生随笔》。前二卷详晨昏动乱之宜,后二卷列居处备用之要,末附粥谱一卷,皆为调养治疾之需。全书所述,有论有法,周详实用。全书谈及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其中卷2中有老年人导引法,卧势5条,立式5条,坐式10条,均是为老年所制,简便易行。如卧式中有1条是导引手足十指,“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2418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684
从《老老恒言》中品读,年岁愈长,愈觉养生之道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世人常执着于追逐外物,却忘了这具皮囊才是承载一切的根本。曹庭栋笔下的起居饮食之法,看似平淡,实则藏着大智慧。每次重读,总能在粥饭茶饮间发现新的体悟,就像他说的"晨粥宜淡,午膳宜饱",简单八个字,却道出了养生的精要。 近来尝试书中的"导引之法",不追求剧烈动作,只在晨起时做些舒缓肢体的小动作,竟觉气血通畅许多。想起苏轼"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的惬意,方知古人诚不我欺。最妙的是书中将养生与养性结合,告诉我们在调息静坐时,心要像"止水"般澄澈。这让我想起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养生之道,说到底还是养心之道。 岁月流转,这本小书却越来越显出它的珍贵。它不是教人如何对抗衰老,而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岁月安然相处。就像园中老树,不必强求枝叶常青,只要根深蒂固,自能经风历雨。读这样的书,仿佛在与一位睿智长者对话,让人在喧嚣中寻得一片清凉。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1468
在养生书架上翻找,这本《老老恒言》最让我触动。很多人关注它的长寿秘诀,我却更看重曹庭栋对待衰老的态度。他不怕老,而是学会与老共处。一个老人能写下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衰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老了,也能活得有尊严。养生不只是为了活得更久,更是为了活得更明白。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3843
值得反复品读。《老老恒言》五卷,皆为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晚年所著,集毕生养生经验之大成。与《黄帝内经》遥相呼应,以随笔形式记录,有论有据。这部著作涵盖了传统养生的精髓要义,是研究中医养生之道的必读典籍,堪称养生界的圭臬,长寿者的枕边书。 我们常常追逐外在的健康指标,却忽略了养生最根本的是顺应自然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曹公在书中将养生之道娓娓道来,字里行间皆是七十余载的人生智慧。读此书时,总让我想起家中长辈的谆谆教诲,那些看似朴素的养生之法,实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至理。 何为顺应自然?曹庭栋将其要义归纳为三:一曰"四时调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二曰"饮食有度",不贪不厌,适可而止;三曰"动静相宜",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每每读到这些内容,都不禁感叹古人智慧之精深。现代人追求各种养生秘方,却往往舍本逐末,不如回归这些最朴实的道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起居的论述。曹公主张"寝不厌早,起不厌迟",这与现代人熬夜成习形成鲜明对比。我曾尝试按照书中建议调整作息,不出半月便觉神清气爽。书中对寝具、衣着、居所的讲究,更是细致入微。比如建议冬日用棉花做被褥,因其"温而不燥";推荐穿宽松衣物,使气血流通。这些细节之处,足见作者观察之精微。 饮食养生部分尤为精彩。曹公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原则,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他反对过分追求珍馐美味,主张"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读至此处,不禁想起当下流行的各种极端饮食法,实在应当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平衡之道。 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透露的生活态度。曹公年逾古稀著书,字里行间不见老态,反显从容。他强调养生重在"养心",主张"常乐",认为"心宽体自舒"。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比任何养生术都更值得学习。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这样的智慧尤为珍贵。 掩卷沉思,深感传统养生文化之博大精深。《老老恒言》不仅是一部养生指南,更是一部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养生不是刻意为之的负担,而是融入日常的从容。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就像与一位睿智长者促膝长谈,总能获得心灵的抚慰。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5812
晚年读来尤为熨帖的书。那些年轻时觉得琐碎的养生之道,如今字字都成了落在心坎上的金玉良言。曹庭栋老先生在二百多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像一壶温着的陈年黄酒,初尝不觉惊艳,细品方知绵长。 养生说到底,不过是"顺应"二字。看老先生细说晨起漱口要用温水,冬日卧榻宜置暖炉,就连剪指甲都要择晴日午后。这些今人看来迂腐的细节里,藏着对天地节律的敬畏。我们这些捧着保温杯熬夜的现代人,倒像是忘了身体原该与万物同呼吸的稚子。 最触动我的是那段"散步"的讲究。老人家说要"徐步当车",忌疾走,忌久立,要"如舟行水上,自然摇曳"。这话让我想起外祖父晚年每日在院中踱步的模样,他总说走路要像土地公巡视自己的疆域。现在想来,那缓慢的步子里,分明踏着对生命的郑重。 书中关于饮食的章节能让现代营养学家汗颜。说粥要"晨起啜一小碗",饮茶要"淡而有味",吃肉须"与蔬菜同烹"。没有卡路里计算,没有微量元素分析,却道破了滋养生命的真谛。我照着试了半月,发现挑剔的胃竟渐渐安稳下来,才惊觉所谓养生,不过是找回身体本来的记忆。 夜读时常觉纸页间坐着位白须老者,他不用西医术语,不说养生大道理,只絮絮讲着怎样用艾草熏屋子,怎样用菊花装枕头。这些被科技时代抛弃的古老智慧,突然显出别样的珍贵。也许真正的长寿秘诀,就藏在这些被我们遗忘的生活褶皱里。 合上书时总想起老先生说的"寿不在天"。原来养生不是与死神讨价还价,而是日日与生活温柔相待。那些讲究时辰的起居,那些注重节气的饮食,说到底是对光阴的珍重。这书教我的不仅是延年之术,更是一种老派人特有的生命态度——像园丁照料花草般,耐心地,喜悦地,经营着自己这具肉身。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