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惠洪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宋代诗论著作。10卷。惠洪著。惠洪字觉范,是北宋时著名的诗僧。本书杂记各种传闻琐事,因此各家著录多入小说家类或杂家类;然而所记之事,大半与诗人、诗作相关。书中每则均有标题,《四库全书总目》以“或冗沓过甚,或拙鄙不文”,断定“皆后人所妄加”。其内容涉及众多的北宋诗人、诗僧,而于苏轼、黄庭坚尤多称引,但作者为藉名人以自重,时有假托伪造之处。对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有讥评。本书所主在于记事,论诗之语不多,不过也阐发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作者不满于西昆体的“用事僻涩”,称“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于此相应,他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意有所至,则见于情,诗句盖其寓也”,并引述了苏轼“古人所贵者,贵其真”及李格非“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的说法。他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反对对诗歌求之过凿,认为“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另外,书中所引黄庭坚关于“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的一段议论,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江西诗派诗论见解的重要资料。
更多
书评  · 7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4488
妙语连珠,读来酣畅淋漓!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470
这部记录北宋文人轶事的笔记,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士大夫群体的精神光谱。从苏轼黄州夜饮到黄庭坚江州悟道,从王安石半山园唱和到秦观淮海填词,那些被正史过滤掉的文人瞬间,在惠洪笔下获得了永生。当我们翻阅这些被岁月风干的墨迹时,仿佛能听见元祐党人的酒令声,看见江西诗派的笔墨舞。 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闲笔,实则暗藏机锋。黄庭坚评杜甫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掌故,道破了宋代诗学的密码;苏轼"八风吹不动"的禅偈公案,揭示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双重性。最令人玩味的是惠洪记录的那些文人轶事——米芾拜石、陈师道闭门觅句、张耒夜读《庄子》,这些片段拼凑起来,恰似一幅北宋文人的《清明上河图》,比任何史传都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 在汴京茶肆的谈笑间,在庐山瀑布的吟咏中,我们看到了宋代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他们既能"格物致知",又能"明心见性";既追求"致君尧舜"的事功,又向往"梅妻鹤子"的隐逸。这种矛盾性在书中表现得尤为深刻。比如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白天要计算全家口粮,夜里却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绝唱。这种现实与理想的撕扯,不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永恒困境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大量的诗话词论。惠洪记录的诗坛掌故,往往比正史更鲜活地保留了创作现场。当我们读到黄庭坚评点杜甫《秋兴》"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时,仿佛亲眼目睹了江西诗派的创作课。而那些即兴的唱和片段,比如秦观"山抹微云"与苏轼"销魂当此际"的互动,让我们得以窥见词体文学在文人交往中生长的过程。 与同时代的诗话相比,《冷斋夜话》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不刻意而为刻意"的叙事风格。惠洪不像《苕溪渔隐丛话》那样系统分类,也不似《沧浪诗话》那般理论森严,他只是随手记下那些打动他的文人瞬间。但正是这种看似散漫的笔法,反而更真实地捕捉到了文学创作的本来面目——就像书中记载的苏轼论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书中那些禅门公案尤其耐人寻味。作为僧人,惠洪记录了大量文人与禅师的机锋对答。苏轼与佛印的斗智、黄庭坚向晦堂求道的经历,这些故事表面是谈禅说理,实则展现了宋代士人如何在儒家框架内安顿心灵。当我们读到程颢"座中有妓,心中无妓"的典故时,分明能感受到理学家们试图调和入世与出世的努力。 掩卷沉思,这部笔记最打动人的,是它记录了中国文人最后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党争酷烈的年代,文人们依然保持着精神的独立性。苏轼可以一边反对新法,一边与王安石诗文唱和;黄庭坚既能写"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孤愤,也能作"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洒脱。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在后世越来越严酷的思想控制下,几乎成为绝响。 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恍若隔世。当现代人被碎片化信息淹没时,北宋文人那种"晴窗细乳戏分茶"的从容,那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雅致,显得如此遥远。惠洪无意间为我们保存的,不仅是文学史料,更是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态度——在功名利禄之外,人还可以怎样诗意地栖居。这或许就是《冷斋夜话》穿越千年的当代意义。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冷斋夜话》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