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惠洪

冷斋夜话

惠洪  

宋代诗论著作。10卷。惠洪著。惠洪字觉范,是北宋时著名的诗僧。本书杂记各种传闻琐事,因此各家著录多入小说家类或杂家类;然而所记之事,大半与诗人、诗作相关。书中每则均有标题,《四库全书总目》以“或冗沓过甚,或拙鄙不文”,断定“皆后人所妄加”。其内容涉及众多的北宋诗人、诗僧,而于苏轼、黄庭坚尤多称引,但作者为藉名人以自重,时有假托伪造之处。对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有讥评。本书所主在于记事,论诗之语不多,不过也阐发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作者不满于西昆体的“用事僻涩”,称“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于此相应,他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意有所至,则见于情,诗句盖其寓也”,并引述了苏轼“古人所贵者,贵其真”及李格非“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的说法。他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反对对诗歌求之过凿,认为“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另外,书中所引黄庭坚关于“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的一段议论,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江西诗派诗论见解的重要资料。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02167
读完《冷斋夜话》后,内心平静了很多。这本书适合在迷茫的时候翻一翻。生活就是慢慢领悟的过程。书里说的道理都很实在。 这本书让我明白,做人要踏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清醒。即便现在过得不错,也要想着困难的时候。即便有钱了,也要记得没钱的日子。即便别人对你很好,也要想想自己凭什么。即便家里条件好,也要知道可能变差。即便觉得自己懂得多,也要知道还有更多不懂的。 书里说得很对。别人怎么对我,那是别人的事。我怎么对别人,才是我的修行。善良是最重要的品德。有能力的时候多帮帮别人,自己也会开心。保持感恩的心,做好自己的本分,这就是福气。 如果以后有孩子,我会教他书里的道理。首先要善良,要懂得感恩。要勤俭,要谦虚。这些品质比什么都重要。希望他能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书里提到很多古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很简单,但道理很深。比如有人遇到困难不抱怨,有人发达了不忘本。这些例子看着普通,但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的人都很着急,都想很快成功。但书里告诉我们,事情要慢慢来。就像种庄稼,不能急着收成。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脚踏实地。 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是不说大道理。作者用平常的话讲平常的事,但让人想得很深。每次读都有新的体会。以后还会经常拿出来看。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6418
读了《冷斋夜话》后,感觉很失望。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但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作者总是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说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书里说人要淡泊名利,要修身养性。但这些话听起来很空洞。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谁不想过得好一点?作者自己住在冷斋里写这些大道理,根本不懂普通人的难处。 书里还强调要克制欲望。可人活着怎么可能没有欲望?想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作者把这些都说得像罪过一样,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最让人反感的是作者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他好像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别人都是错的。这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真的让人读不下去。 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但这些道理都很老套,和现在社会完全脱节。比如说要忍让,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可现实是,你越忍让,别人就越欺负你。 作者总在强调要读书,要学习。可他自己写的东西却没什么新意。都是一些古人说过无数遍的话,换个说法又拿出来说。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用? 整本书都在说人要清心寡欲,要与世无争。可人活着总得有点追求吧?如果都像作者说的那样,社会还怎么进步?这种消极的思想实在不值得提倡。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很陈旧,观点很片面。作者站在道德高点上指点江山,却完全不了解现实生活。这样的书读多了,只会让人更加迷茫。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7089
暮色四合,竹影婆娑,一盏孤灯映照着禅房素壁;茶烟袅袅,墨香氤氲,几卷残稿承载着文士襟怀。北宋的夜雨淅沥,打湿了临安的青石板,也浸润了诗僧的笔墨。惠洪禅师执笔时,可曾想到这些随手记下的诗话、轶事、禅理,会在千年后成为我们窥探北宋文坛的琉璃窗? 《冷斋夜话》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既是文人笔记,又是禅宗话头。翻开泛黄的纸页,仿佛看见惠洪在孤山寺的廊下,与苏轼、黄庭坚对坐清谈。那些关于"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论,看似在讨论修辞技法,实则暗藏禅机。北宋文人将作诗与参禅并提,并非偶然——当新旧党争撕裂朝堂,当靖康之变碾碎山河,笔墨与佛香便成了他们最后的避难所。惠洪记录下黄庭坚"诗词皆从般若中来"的论断时,笔尖或许正微微颤抖,因为他也深知,文字终究渡不过汴河边的血火。 这部笔记最动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看似闲笔的记载。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掌故,背后是政治巨人卸甲归田后的落寞;记载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轶闻时,墨迹间分明洇着亡国之痛的余韵。惠洪以方外之人的视角观察尘世,却比史官更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褶皱里的幽微情绪。当他在卷六突然插入一段"东坡食汤饼"的琐事时,那种家常烟火气反而让苏轼的形象比任何正史记载都更鲜活——这或许才是笔记体真正的价值。 作为诗话类著作,《冷斋夜话》的批评尺度令人惊叹。惠洪敢直言"西昆体如七宝楼台",也不讳言对江西诗派的质疑,这种锋芒在宋代诗话中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他的批评总带着禅宗的机锋: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时,突然转入"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的偈子;分析用典技巧时,又引申出"羚羊挂角"的禅喻。这种诗禅互证的写法,让文学批评有了参话头般的玄妙趣味。 如今重读这些文字,仍能感受到某种跨越时空的震颤。当惠洪记载黄庭坚在黔州"每日作字,忽觉心手相应"的顿悟时刻,我们似乎也触摸到了艺术创作与宗教体验的临界点。那些关于诗僧皎然、贯休的片段,更暗示着一个被主流文学史忽略的传统——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始终存在着第三条道路:用禅心写诗,以诗笔参禅。这大概就是《冷斋夜话》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文艺批评,永远需要跳出文本本身,在更辽阔的精神疆域里寻找坐标。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5639
废话连篇,读之生厌。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1298
这本书写得很实在。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