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在中国戏曲史上,高则诚的《琵琶记》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琵琶"这一意象贯穿全剧,成为解读作品的关键钥匙。"琵琶弦上说相思,此恨绵绵无绝期",剧中赵五娘怀抱琵琶沿街卖唱的凄美画面,不仅展现了传统女性的坚韧品格,更将这件乐器升华为苦难与忠贞的象征。当五娘指尖划过琴弦,那哀婉的曲调仿佛在诉说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种艺术处理让观众在旋律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高则诚将普通乐器赋予了如此深刻的文化内涵。琵琶在剧中既是谋生工具,又是情感载体,更成为连接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符号。当五娘弹奏时,悠扬的琴声穿越市井街巷,打动无数听众的心弦,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元末明初戏曲创作的独特魅力。南京大学戏曲研究所王永健教授在《南戏艺术论》中曾精辟指出:"《琵琶记》通过琵琶这一道具,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巧妙融合,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罕见的艺术高度。" 细品全剧,我们不难发现高则诚对琵琶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件乐器不仅是情节发展的关键道具,更是承载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当五娘怀抱琵琶流浪天涯时,那哀而不伤的曲调里,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坚守,这种艺术表现力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琵琶记》之所以能历经数百年依然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则诚对象征手法的精妙运用,让一件普通乐器焕发出永恒的艺术光芒。
琵琶记
琵琶记
琵琶记
高则诚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  著
简名《窦娥冤》。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剧写楚州寒儒窦天章上京应举,为抵债,将七岁女儿端云送往蔡婆做童养媳。端云后改名窦娥,十七成婚,不久夫死,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因向赛卢医索债被骗至荒郊将被勒死,遇张驴儿父子撞见救下。张驴儿询知蔡婆儿媳亦寡,遂以绳索威逼蔡婆招赘其父子上门,婆无奈领至家,为窦娥坚拒。张要挟赛卢医卖给毒药,投毒于汤内,欲害死蔡婆以胁窦娥就范,不料汤被张父误食,而窦娥仍守贞不从。张遂诬告窦娥“毒死公公”。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流血昏死仍不招。官又欲加刑于蔡婆,窦娥为救婆乃屈招,被判死刑。刑前她向天地鬼神申诉冤枉,并发血溅白绫、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桩誓愿以明己冤。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至楚州刷卷,窦娥鬼魂泣诉,冤案方得昭雪。天章依法判张驴儿凌迟处死,赛卢医流配充军,桃杌并吏典各杖一百,永不叙用。剧中仅“三桩誓愿”故事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中“东海孝妇”周青故事,余皆取材于元代现实。据《元史·百官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改“提刑按察使”为“肃政廉访使”,故剧当作于至元末至大德初(1297年前后),是当时强梁横行、官府昏愦、草菅人命的真实写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此剧“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1935年流传欧洲,先有法译本,后又有日、英、德等外文译本。明传奇《金锁记》及近世京剧、地方戏中《六月雪》、《羊肚汤》、《斩窦娥》等,均据此改编。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