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桃花扇
桃花扇
孔尚任

桃花扇

孔尚任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31641
看完心情很好故事很美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2230
这出戏,唱的是儿女情长,道的是家国大义,那一把桃花扇,扇动了多少人心。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1348
"桃花扇底送南朝,血泪千行写不尽" —— 这是孔尚任笔下最动人的悲剧,一把桃花扇,半部兴亡史。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7391
古之戏曲写兴亡,在抒家国情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之戏剧多媚俗,或为流量,或为票房,徒具皮相,失其魂魄。读《桃花扇》至"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三句,未尝不掩卷太息。四百年前孔尚任写尽人间沧桑,四百年后读来依然令人脊背发凉。 这部传奇最动人处,在于将儿女私情与家国大义熔于一炉。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非为侯方域一人,实为心中那份不容玷污的节气。今日重读"却奁"一节,犹见这位秦淮歌妓如何将珠宝头面掷地作金石声。这般骨气,今之所谓名媛淑女,几人能及?反观当下,多少人为了三斗米折腰,为了五斗米竞折腰,更遑论碎首流血了。 剧中柳敬亭说书一段最见匠心。这个市井艺人,偏能在国破家亡之际,将忠奸善恶说得鞭辟入里。想起如今某些专家学者,在镜头前巧言令色,曲学阿世,倒不如旧时说书人敢讲真话。孔尚任用笔如刀,写尽文人无行——那阮大铖前日还在媚上欺下,今日已跪迎新主,变脸之速,令多少当代"识时务者"汗颜。 《桃花扇》之妙,在于写情而不溺于情,叙事而不囿于事。张瑶星道士当头棒喝,将侯李二人点化出家,此中深意,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领会。每读至终场"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总觉喉间哽着什么。这哪里是在写明末旧事,分明是写给每个时代的警世恒言。今人若只当传奇消遣,实在辜负了作者一片苦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729
失意时翻开《桃花扇》,恍惚间看见扇面上的斑斑血迹化作桃花。李香君血溅诗扇的决绝,侯方域遁入空门的苍凉,比任何佛偈都更刺穿人心。秦淮河的灯火终究敌不过改朝换代的罡风,那些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在铁蹄踏碎雕栏时竟薄如一张泛黄的宣纸。我三十岁才读懂这出戏,原来撕心裂肺的从来不是离散本身,而是明知山河将倾却仍贪恋着画舫里最后一盏温酒。孔尚任写绝了这种困局——我们既做不了以死明节的烈女,也成不了斩断尘缘的道士,只能在太平岁月里反复咀嚼乱世里的选择。每次重读都像在抚摸那柄裂开的桃花扇,裂缝里渗出的是永远新鲜的惆怅。这戏得趁年轻看,年轻时才能懂得何为"眼看他起朱楼"的痛,等老了,反倒要靠着这份痛证明自己尚未麻木。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