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  

简名《窦娥冤》。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剧写楚州寒儒窦天章上京应举,为抵债,将七岁女儿端云送往蔡婆做童养媳。端云后改名窦娥,十七成婚,不久夫死,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因向赛卢医索债被骗至荒郊将被勒死,遇张驴儿父子撞见救下。张驴儿询知蔡婆儿媳亦寡,遂以绳索威逼蔡婆招赘其父子上门,婆无奈领至家,为窦娥坚拒。张要挟赛卢医卖给毒药,投毒于汤内,欲害死蔡婆以胁窦娥就范,不料汤被张父误食,而窦娥仍守贞不从。张遂诬告窦娥“毒死公公”。昏官楚州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流血昏死仍不招。官又欲加刑于蔡婆,窦娥为救婆乃屈招,被判死刑。刑前她向天地鬼神申诉冤枉,并发血溅白绫、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桩誓愿以明己冤。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至楚州刷卷,窦娥鬼魂泣诉,冤案方得昭雪。天章依法判张驴儿凌迟处死,赛卢医流配充军,桃杌并吏典各杖一百,永不叙用。剧中仅“三桩誓愿”故事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中“东海孝妇”周青故事,余皆取材于元代现实。据《元史·百官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改“提刑按察使”为“肃政廉访使”,故剧当作于至元末至大德初(1297年前后),是当时强梁横行、官府昏愦、草菅人命的真实写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此剧“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1935年流传欧洲,先有法译本,后又有日、英、德等外文译本。明传奇《金锁记》及近世京剧、地方戏中《六月雪》、《羊肚汤》、《斩窦娥》等,均据此改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6418
这个必须看!悲剧经典啊。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78327
奇剧,千古之绝唱。悲哉、痛哉、愤哉!可台上看,可案头看。白天可看,夜里也可看。读书人能懂,不识字的人也能懂。受冤屈时要读,享太平也要读。求官不如明理,拜神不如知人。知人之剧!每个字都在滴血,每句话都在呐喊。看一遍撕心裂肺,看十遍痛彻心扉。天地不能容的冤屈,人心不能忍的苦楚。好人在哭,坏人在笑,天在看。看完这出戏,世上再无冤案可惊心。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4663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826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大学毕业我才第一次完整看完《感天动地窦娥冤》。这部元杂剧比我想象中要震撼得多,看完后胸口闷了好几天。 以前在课本上看到节选时,总觉得就是一个普通冤案故事。现在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窦娥这个人物写得实在太真实了,她说的每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扎在心上。特别是她临刑前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每一样都让人喘不过气来。 最让我难受的是窦娥的婆婆。这个老太太其实很善良,但她太软弱了。她明明知道窦娥是被冤枉的,却不敢站出来说话。看到她在公堂上瑟瑟发抖的样子,我气得直跺脚。可转念一想,在那个年代,一个孤老婆子能做什么呢? 张驴儿父子也很真实。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就是两个市井无赖。但偏偏是这样的普通人,害死了窦娥。这比什么大反派都更让人绝望。 最揪心的是窦娥死前的场景。她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却还惦记着不让婆婆看见自己的血。她说"休要啼哭,不要烦恼",这句话让我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马上就要被冤杀的人,还在安慰别人。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窦娥的丈夫没死,如果那个糊涂官能仔细查案,如果邻居们敢站出来作证,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如果,窦娥注定要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冤屈永远得不到昭雪,只能化作血泪留在纸上。 这部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又都是帮凶。这种无力感才是最让人窒息的。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8334
看完《感天动地窦娥冤》,觉得古人真不容易。那时候的百姓太苦了,窦娥一个弱女子被冤枉,官府不分青红皂白就判死刑。她临死前发的毒誓,六月飞雪三年大旱,都一一应验了。这说明上天都看不过去了。但问题是,老天爷帮忙有什么用?老百姓还是活得艰难。 关汉卿写这个戏,就是想告诉大家当时的官府有多黑。窦娥冤死,不是因为证据确凿,而是因为没人替她说话。那时候的衙门,谁有钱谁有理。穷人打官司,根本讨不到公道。 我看完觉得,古代老百姓太惨了。他们除了求神拜佛,没有别的办法。窦娥的冤情最后靠老天爷才平反,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多奇迹?这说明古代的法律制度太不靠谱了。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