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14877
2025年07月31日
翻开《人物志》,常有人赞叹刘劭识人之明,我却更感慨于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宽容。书中细数各类人才,不避缺点,反而因材施用。乱世之中,能这样冷静客观地看待人性,实在难得。今天读来,那些分类依然精准,但现代人却总爱贴标签,非黑即白。一本书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智慧,更因为它对人心的那份体谅。
人物志
知书房
人物志
刘劭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蒋子万机论
知书房
蒋子万机论
蒋济 著
《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至明而二卷本亦亡。焦竑《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分为两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三篇,益以各书所征引,定著一卷。嘉庆乙亥岁四月朔。
风俗通义
知书房
风俗通义
应劭 著
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收集到的唐、宋、明三代各类书中保存的佚文编文27部分附于后。10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137条。该书写作于“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的东汉末年,写作目的是“言通于流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从而用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正于正”(引文均见《风俗通义》序)。全书依据原始儒家理论,论考古代历史、风俗礼仪、时人流品、音律器乐、山河薮泽、怪异传闻,内容涉及极广,多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范晔在评价该书时曾说过:“文虽不典,后世服洽闻。”版本甚多,《四部丛刊》影元大德本较佳。注本还有1981年中华书局版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
池北偶谈
知书房
池北偶谈
王士祯 著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字。“谈故”记载清典章、科甲制度。如《八旗开科》、《台湾开科》等,“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逸事。可补史阙。如《史阁部》记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诣清营,不屈被杀,大义凛然。“谈艺”占全书三分之一,以神韵说评诗论画,亦有见解。“谈异”专记神鬼怪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之意。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闽中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精选书评
知书客874421
披阅《人物志》,世人多聚焦于刘劭对人才的分类与品评,我却更在意他揭示的识人之难。身处高位者往往偏好与自己相似的人,而排斥异己。这本书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突破个人局限,客观审视他人。你会发现,古今人性相通,识别人才的标准居然如此稳定。这提醒我们,选拔人才时的偏见从未改变,需要时刻警惕。
人物志
知书房
人物志
刘劭
知书客769716
在古籍堆里翻检,《人物志》这本书在书店角落偶得,反复读了多遍。世人多赞其识人之术精妙,我却更觉刘劭笔下那份知人之明的智慧尤为珍贵。看人如观玉,不仅需要慧眼,更需一份超越成见的胸襟。在读至"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时顿悟:识人者当先识己,唯有褪去偏见,方能照见他人本色。这书教会我的,不仅是辨才之道,更是做人立世的通透。
人物志
知书房
人物志
刘劭
知书客918273
刘劭的《人物志》很多人评价为品鉴人物的经典。我读这本书时,不单关注了识人之术,更在意的是他揭示的人性缺陷。历史上成大事者不少,愿意正视自己弱点的人却稀缺。那些能看透他人短处的人,往往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刘劭却把人的禀赋和局限说得很分明。在三国的乱世中,这种清醒的认识更为可贵。智者既懂得评点他人,也敢于直面自身。
人物志
知书房
人物志
刘劭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