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池北偶谈
池北偶谈
王士祯

池北偶谈

王士祯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字。“谈故”记载清典章、科甲制度。如《八旗开科》、《台湾开科》等,“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逸事。可补史阙。如《史阁部》记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诣清营,不屈被杀,大义凛然。“谈艺”占全书三分之一,以神韵说评诗论画,亦有见解。“谈异”专记神鬼怪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之意。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闽中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67253
《池北偶谈》,清人笔记,文采斐然。读之如饮醇酒,余韵绵长。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1249
在历史记载无法完全还原的情况下,《池北偶谈》中那些文人雅士的轶事依然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记录了清代士大夫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既有严肃的学术讨论,也有轻松的生活趣事。王士禛在书中写到的那些场景让人看到,即便是在科举制度严格的时代,文人们依然保持着鲜活的思想和个性。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王士禛记录自己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他写和朋友讨论问题时,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过后依然能一起喝酒谈笑。还有一些官员在处理公务时表现出的智慧,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变通。 这些内容之所以引人深思,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既要遵守儒家规范,又要保持独立思考。既要追求功名,又要坚守气节。这种矛盾中的平衡,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最可贵的地方。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6330
这部笔记考证翔实,内容可信。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9514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里写文人轶事的时候,大概没意识到这些故事会被当成史料来用。这本书号称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但很多内容看起来更像是道听途说的闲话。书中那些关于名人言行的记录,常常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没有可靠的来源。比如记载某人说了什么话,却不说是在什么场合说的,旁边有谁听到。 书里对明代历史的叙述尤其可疑。很多明朝的事情,作者并没有亲眼见过,只是转述别人的说法。这些转述经常互相矛盾,有时候同一个事件在不同条目里出现不同的版本。关于科举考试的记载也是这样,看起来像是从各种传闻中东拼西凑来的。 书中还有一些关于鬼怪的故事,写得像真的一样,但没有任何证据。这些故事现在读起来很可笑,但在当时可能真的有人相信。最奇怪的是,作者把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和正经的历史记载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 书里确实保存了一些清代文人的材料,但这些东西有多少是真的,很难说。作者喜欢记录名人的诗句和书信,可从来不说明这些文字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内容看起来更像是为了显示自己认识很多名人而编出来的。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21764
很久没有翻开这种带着霉味的线装书了,翻开王士禛的《池北偶谈》,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清雅,反倒有种说不出的困惑。朋友总说这部清人笔记多么有趣,可那些零零碎碎的掌故轶事,像极了老人絮絮叨叨的闲话,让人抓不住重点。 最奇怪的是那些神鬼故事。王士禛明明是个正经进士,写起狐仙鬼怪却煞有介事。夜读时窗外树影摇曳,竟真觉得有白衣女子在墙角闪过——这到底是文人的游戏笔墨,还是他们当真相信?现代人读来总在信与不信间摇摆,就像看着老人用桃木剑驱邪,明知荒谬,却在某个瞬间犹豫要不要躲开。 更困惑的是书中对"气节"的执念。某个故事里书生宁死不肯向权贵低头,读时先是钦佩,继而哑然——如今职场上若这般硬气,怕早被磨平了棱角。古人把骨气看得比命重,我们却惯于在原则与现实间折中,这种反差让人坐立不安。 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看似随手记下的市井见闻。卖油郎的机智,豆腐西施的泼辣,三百年前的小人物竟比史书里的王侯将相更鲜活。可转念一想,这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经过文人滤镜的美化?就像隔着毛玻璃看旧时光影,既亲切又隔膜。 偶尔读到几则科举趣闻倒让人会心一笑。原来古人应试也会押题作弊,考官也会收钱放水。突然意识到历史从不曾改变,变的只是形式。那些在笔记里被轻描淡写的舞弊案,放在今天怕是要上热搜的。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外卖电动车正呼啸而过。这部书就像个固执的老者,执意要告诉我们些道理,可那些道理装在古旧的容器里,让人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或许笔记体就该如此,不必系统,无需结论,留下满地碎片任人捡拾——这才是真实的困惑所在。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