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月"的意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短短二十余字里没有直接写月,却让人读出了月色下那份刻骨的思念。沈复笔下的月亮总是与芸娘相连,他们曾在月下对酌,在月夜泛舟,这些细碎的日常被月光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哀愁。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让读者在平淡叙述中感受到情感的暗涌。 书中那些被反复描摹的生活片段——插花、品茶、游园,看似闲适,实则暗藏着一个文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当沈复写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文人的闲情逸致,更是一个始终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的灵魂。这种矛盾感恰恰构成了《浮生六记》最独特的气质,它既是对美好生活的记录,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悼词。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在《浮生六记讲演录》中曾指出,沈复的写作有一种"将生活艺术化"的倾向。这种特质让《浮生六记》读来既像一首抒情诗,又像一幅工笔画。当我重读"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样的句子时,总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带着苦涩的满足感。或许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层次,让这部两百年前的作品至今仍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沈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琴赋
琴赋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